選擇對的回收方式
一個普通塑料瓶因為不同的回收方式,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命運”
“你們喊它們是‘破爛兒’,我們稱其為‘城市礦產’。”孫小平介紹,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礦泉水塑料瓶,如果扔進垃圾桶被運走,將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場被填埋;而如果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12個塑料瓶會神奇地“進化”為一件高檔短袖T裇,15個則變為長袖T裇,而目前商場內大部分電熱毯基本是用塑料瓶再生后做成的。
不僅如此,純棉的舊衣服打成絨料,可當家居用品的填充物,有化纖成分的衣服還可以還原提煉出石油;廢舊玻璃幕墻可以提煉稀土;廢報紙進入回收程序可以實現漂亮的“轉身”成為嶄新的紙張。孫小平表示,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仍采用現有的粗放資源利用方式,將難以為繼。
有行家估算,目前成都每天有3000噸的廢舊報紙、1500萬個塑料瓶可回收。“廢棄物品有效、及時的回收,就等同于我們擁有一座蘊藏量大、高品質的礦山。”孫小平說。
按照我國在“十二五”末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率均要達到70%以上的目標,成都正在不懈努力。最新數據顯示,全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飲料瓶回收率都達到了85%,這得益于成都近5年來對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打造與扶持,如今,成都已培育起10余家龍頭企業,17個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和1530個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點),基本覆蓋全市主要居民區。此外,還培訓了再生資源回收從業人員2500余人。
扈靜春透露,商務部擬在我省確定第三批全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成都、資陽已在積極爭取。此外,今年6月,彭州市、新津縣兩個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已被省商務廳確定為區域性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
建立全的產業鏈條
逐步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工作目標
在大多數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行業人士看來,讓放錯地方的“寶貝”歸位,已勢在必行。省政府辦公廳8月25日公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也已明確列出了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目標:到2015年,成都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成都等13個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成都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50%。
這顯然不是一家一戶的努力可以改變的,涉及你、我、他,以及整個社會相關體系的良性運轉。
9月1日,在成都萬家福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看著打包線上正在打碎壓縮、次日將運送到福建去的上萬噸塑料瓶,孫小平坦言:“我們長期給福建的后期環節供貨。我們只是為后端精加工企業提供源材料的供應商而已,停留在最初級、原始的階段,本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沒有用真正的商品體現出高額附加值,包括稅收,都貢獻給別人。”
據了解,目前成都的廢紙大部分供應到重慶紙廠,塑料制品則往福建等沿海地區運送。成都市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平均利潤僅為0.85%-1%。成都逐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彌補后端產業鏈的空白。
就在采訪快結束時,孫小平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臺灣慈濟基金會投資的‘大愛感恩環保科技園’即將在什邡投產,該項目用塑料瓶生產衣服、圍巾等生活用品,成都每年將為其提供8萬噸的塑料瓶。”他期望,科技園的進駐,可以振奮成都乃至全省的產業鏈 “徹底再生”,“前期還是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牽頭規劃,比如什邡的廠區是做塑料再生產品的,其他地方是橡膠、金屬的廠區,這樣才可能有序發展行業,真正實現 ‘回收—加工—利用’的產業鏈條。”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