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成都高新區召開媒體見面會,公布天府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高新片區中和組團的項目建設及配套規劃情況。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規劃建設局、社會事業局及中和街道辦事處的相關負責人出席。
據了解,高新區今年近50%重點建設預算用于中和組團是天府新區成都高新片區的兩大組團之一,位于天府新區高端服務功能集聚帶,定位為以國際交往、區域總部、創新研發、服務外包、居住配套為主的城市發展區,將發展成為集聚發展中央商務、總部辦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務業的區域生產組織和生活服務的中心。中和組團劃歸成都高新區兩年多以來,在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教育、衛生、文化、社區建設和基層自治、社會福利保障和救助幫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成都高新區最新公布的數據,2012年天府新區成都高新片區中和組團計劃建設項目41個,總投資匡算為138.5億元;全年用于中和組團建設項目的財政資金支出預計將達26億元,約占成都高新區年度重點建設項目財政總支出的一半。到2013年下半年,預計將新增幼兒園學位1530個、小學學位6210個、中學學位2700個。2013年底將全面建成:8個安置房項目,安置總人數34800人;19個公建配套項目,含5個幼兒園,3所小學,2所中學,5個農貿市場,社區文化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各1個,廣場2個。
據悉,上述公共財政投資將主要用于以下重大項目:中和組團安置房(共計8個)、公共建筑配套(共計19個)、“三橫三縱”道路、紅星路南延線跨府河橋梁工程以及世紀城路跨府河橋梁工程。包含中和1線、中和2線、和迎大道、新成仁路、成仁快速路、紅星路南延線等6條道路的“三橫三縱”道路為2012年天府新區高新片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成后將形成中和組團的骨干路網,這也是公共財政投資的重大項目之一。其中,紅星路南延線(化龍路-雙流界段)力爭于2012年底形成通車能力,其余5條道路將于今年底前完成無障礙段施工。
在兩項橋梁工程方面,紅星路南延線跨府河橋梁設計全長245米,寬72米,該工程預計于8月底完成施工招標,9月底完成結構設計,汛期結束后開工;世紀城路跨越府河橋梁設計為西連規劃世紀城路東延線,東接中和鎮街道,橋梁全長350米,寬40米,目前正在進行招標前期工作。
在教育方面,成都高新區已對中和組團教育點位分布進行了系統規劃,其中10個教育建設項目已列入高新區政府投資重點建設項目2012年第一批計劃,年內將啟動建設相關工作。這10個項目中包括5所幼兒園,3所小學,2所中學。以上幼兒園、學校初步預計2013年下半年建成,屆時將為中和組團新增幼兒園學位1530個、小學學位6210個、中學學位2700個。此外,成都高新區已簽約引進世界著名的英國哈羅公學落戶中和組團。該校建成后將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頂尖教育資源。
在醫療衛生方面,隨著天府新區和新川創新科技園建設的不斷推進,為了解決新建的新華片區農轉居社區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問題,成都高新區正在積極推動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并已進入設計圖審核階段,將于近期動工。
在文化事業方面,目前中和街道有1處與老年活動中心共用的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面積4000平米,社區文化活動室7個,文化活動廣場6個,總面積約2000平米。
為配套天府新區及新川創新科技園建設,擬在新川創新科技園內建設面積為5000平米的文化活動中心2處、面積為3000平米的綜合健身館1處;同時,結合中和街道舊城改造,擬在中和龍祥安置小區對面,建設一個較大的文化活動廣場,中和街道新文體活動中心也將建至此處,目前,該項目正在規劃設計階段,面積約為7500平米,建成后將成為成都市面積最大的街道文體活動中心。
在民政事業方面,2012年,中和街道將建成街道級助老助殘中心1個和社區助老助殘站1個,為轄區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全托、臨托、日間照料、居家養老等服務。2013年,還將再建設2個社區助老助殘中心(站),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社會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
據悉,中和街道于2010年5月由成都市雙流縣劃轉成都高新區,劃轉后中和組團面積達3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7萬人。區劃前的2009年,中和組團轄區工商稅收1.91億元,區劃后2011年,稅收達到5.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億元。2012年上半年,中和組團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招商引資總到位資金3億元。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坦陳,隨著建設進程加快、人口不斷增加,中和組團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環境和城市公共配套與中心城區相比差距較大;九年制義務教育承擔壓力很大;社會基礎管理有待加強;解決農遷群眾可持續發展生計問題的任務還相當繁重。
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湯繼強博士表示,“新中和,新市民,新未來。隨著天府新區建設進程的加快,中和組團正在呈現和即將呈現嶄新的形態,是成都最受投資、市場、市民期待的板塊之一,也是天府新區建設中進展最快的區域之一。”他表示,“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一個建設和實現的周期,我們正在加倍努力,力求縮短這一個陣痛期。在此過程中,我們懇請廣大市民、網友對中和建設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支持。”(記者 李渝 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