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大銀行對房貸利率的優惠可謂撲朔迷離,年初媒體報道首套房貸回歸基準利率,隨后又有消息稱9折、85折,本以為照著這個趨勢會繼續下滑,結果近日又有媒體報道稱工行停止首套房貸的利率優惠。
房貸折扣變成了猜謎游戲,銀行似乎是在和消費者捉迷藏,而媒體則又是暗訪又是“據消息人士透露”,銀行的房貸優惠永遠沒有一個準確的消息,公眾越是關注,銀行則越是心里偷唱“我的心思你別猜”。
其實,與其說大家對房貸利率關心,不如說是對房價關心,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中國的房價早已成為大多數人心中的痛,寄希望于房價短期大幅下調已然不可能,便只好盤算利息的折扣,畢竟2008年底為刺激房市回暖,銀發302號文和國辦發131號文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為基準利率的0.7倍,有了先前的甜頭,消費者便如等待節假日商場打折一般期待著銀行房貸大甩賣。但問題是2008年是金融危機之下的特殊舉措,在市場環境下這種政策并不宜成為經常性手段,況且在當前政府嚴控房價的背景下,再回到7折利率可謂天方夜譚。從消費者角度考慮,與其算計那點微薄的利息優惠,倒不如從房價優惠和地段多動些心思,多做一些關注。畢竟房貸優惠太不靠譜,先不說每年初房貸利率都會隨基準利率調整,就是當初以7折優惠拿下房貸的消費者也時刻擔心銀行會隨時收回優惠,而銀行方面也是模棱兩可,讓消費者心驚膽戰。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房貸優惠到底應當由誰給?怎么給?
認真讀一下2008年出臺的房貸優惠政策不難發現,7折的優惠并非強制性的,文件只是為了鼓勵購房,規定利率折扣最多可打到7折,但是由于銀行的國有性質,都會遵照政策指示,將折扣一打到底。不過銀行終究是要過日子的,隨著信貸收緊,7折房貸沒持續多久就逐漸攀升,一直上浮到1.1倍。我們當然不能苛責銀行,利率作為信貸價格,就是根據供給來決定,信貸額度緊張,利率自然上調。房貸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貨幣問題,更多的是與信貸環境相關,而非房價。調控房價,不能太倚重房貸優惠,它只是刺激消費者需求的一個手段而已。今后若要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更不應對商業銀行的房貸利率干涉過多。政府調控房價,如若一定在政策上有所體現,倒可以考慮拿財政資金給予首套房貸貼息,而非由市場化的銀行承擔。
再回到房貸優惠的傳聞,從銀行方面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是否優惠、優惠多少這些信息為何不能光明正大的公布呢,各銀行可根據信貸額度和經營策略,隨時調整房貸利率折扣,有實力的銀行盡管打折,是總行層面整體給予優惠還是分行按區域進行差異化經營,完全可以定期發布信息公示,銀行服務項目價格都可以明示,房貸利率為何總讓消費者猜來猜去呢?充分的信息對稱,對于房市健康發展也更加有利。
歸根結底,國家主導的政策性房貸優惠應當由財政承擔,各銀行經營性的房貸優惠信息應及時公示,房貸利率本質是貨幣問題,剛需購房者該買則買,多把關注投向房市本身。肖懷洋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張少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