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經濟效應、民生效應,以及對促進文化本身發展的巨大作用,近年來愈加顯現,也越來越為各級政府所認同。文化產業,正被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位。
《山東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此作出積極回應,著眼山東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科學規劃這一產業的發展。
產業布局創造生產力
在經濟學上,產業布局關乎各地揚長避短,根據資源稟賦布局產業,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關乎發展產業集群,集約節約利用能源資源,降低成本,形成集群優勢。布局出效益,出生產力。
《規劃》根據全省各地在文化資源、發展基礎等方面的不同,布署了“兩大文化產業圈”、“三條文化產業帶”、“多組團文化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格局,這個布局把我省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東南西北的地利優勢、河海山泉的資源優勢、集約高效的集群優勢,很好地進行了挖掘。
躋身國內軟件產業園區開發和運營一流方陣的武漢光谷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正在青島投資建設一個軟件園,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建成后將聚集軟件與服務外包企業500家,新增年產值150億元,將成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軟件與服務外包聚集區。
青島市的一位領導對武漢光谷落戶青島,給予非常“專業”的評價:武漢光谷誕生于大江之畔的武漢,現在移師大海之濱的青島,由面向大江轉身面向大洋,是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體現。
這一“專業”評價,也向我們描述了青島在全省文化產業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面向大洋,鄰近日韓,通達全球,文化產業具有“開放、融合、高端”的特色,是全省發展的龍頭,亦是全省發展文化產業的龍頭。《規劃》緊緊把握青島的優勢,部署發展文化創意、網絡信息、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并以此引領建設“半島城市群文化產業圈”。隨著武漢光谷等知名企業的落戶,這一規劃正在變成現實。 與發揮青島優勢所并列的,《規劃》還部署了“省會城市群文化產業圈”,這一產業圈要求充分發揮濟南作為省會城市的優勢,結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突出泰山文化、泉水文化等資源和產品特色,發展文化產業集群。《規劃》尚未公布,已有許多文化創意企業前來洽談投資,這一規劃得到各方的積極呼應。
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張文珍教授認為:這兩個文化產業圈,充分利用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集聚區建設,既借助城市群的發展優勢,又依托經濟社會的發展底蘊;同時又是我省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人才集中,基礎設施發達,產業基礎良好。如此怎能不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如果說,“兩圈”的布局是充分挖掘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地利等優勢,那么,黃河文化產業帶、運河文化產業帶、濱海文化產業帶,則是充分挖掘縱橫齊魯大地的文化資源優勢。九曲黃河在山東入海,千里大運河流經齊魯,山東海岸線長達3000公里,它們歷史底蘊豐厚,現代開發靈活,是民俗文化旅游、主題觀光的好去處。而建設“多組團”文化產業集聚區,則充分發揮了集群優勢,相信通過發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和地方資源,建成若干個“組團”式文化產業集聚區,必將取得高質高效的文化產業回報。
打造強大的市場主體
產業效益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個市場主體、項目創造的,幫助山東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們做大做強,是《規劃》不遺余力推進的工作。怎樣做大市場主體?既要做好載體建設,又要從創意、金融、市場等方面做好支持工作,《規劃》對此作了科學、周到的部署。
大眾傳媒文化產業園,是大眾報業集團開發的文化產業項目。近幾年來,大眾報業集團圍繞報紙主業,延伸產業鏈條,集團實力獲得迅速提升,在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2011年47家報刊集團總體經濟規模排序中,大眾報業集團名列全國第五。在大眾報業集團布局的產業體系中,文化園區是其重點之一。《規劃》熱情支持大眾傳媒文化產業園建設,將之列為“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工程”中43個首期重點建設的園區(基地)之首位。
然而細讀《規劃》會發現,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工程,只是《規劃》劃分的文化產業載體建設工程的一大類,此外還有文化企業上市工程、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文化產業項目培育工程、影視產業振興工程。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涂可國對此給予較高評價:“這些工程從企業上市到品牌培育,從項目培育到園區建設,《規劃》按文化產業成長的鏈條,由內到外、由個體到群體進行載體培育,是非常科學的。”
創意是文化產業的靈魂,一個個市場主體只有加重創意內涵,才能在利潤和價值方面插上騰飛的翅膀,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文化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高效型轉變。《規劃》為此部署實施創意山東計劃,作出一系列安排: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院開辦文化創意相關專業,定期發布山東省文化創意人才培訓機構名單,制定山東省文化創意企業認定評選辦法,扶持發展一批能夠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的文化創意骨干企業,依托大眾網建設網上創意征集推廣平臺,等等。從這一項項飽含真金白銀的部署中,我們分明能夠感覺到,在山東,一個創意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春天,正向我們大步走來。
金融是產業發展的血液,在我省文化產業正在邁向支柱產業的今天,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加大對已有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規劃》在這方面作出周到安排,要求探索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例如用好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等,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引導銀行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建立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引導文化企業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發展壯大。
此外,《規劃》還從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涂可國說,不難看出,這是一套配合合理的組合拳,按照這個部署走下來,我省一定能夠實現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王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