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近期采訪中了解到,長三角規劃中以服務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優化目標,已在區域的實際發展進程中有了呼應。除了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之外,像鎮江等長三角二線城市也已為服務業發展留出了“足夠空間”。今年一季度,長三角核心區16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已升至45.8%。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最新發布的相關數據,今年一季度,長三角核心區16城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的服務業增加值達7998億元,增速為11.4%;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5.8%,比去年底上升了0.5個百分點。從增速看,有11個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其GDP的增速。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除了上海、杭州這些長三角一線大城市之外,區域內不少二線城市也在加緊服務產業的布局,以留出充分的發展余地。記者新近從江蘇鎮江了解到,在最近5年內,這個城市的服務業年增加值已由312億元增加至762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5%。其目標是,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8%以上,逐步建立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文化創意等六大產業。
據相關專家的說法,服務業在啟動發展之后,不僅產業輪廓會越來越清晰,而且產業的分類也會逐步區分開來。鎮江的情況就是這樣,其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服務產業中占到34%以上;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和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行業逐步成為新的增長點;生活服務業的量與質都在提升,萬達、蘇寧等一批知名商貿企業都在此實施了投資項目。此外,社區衛生、養老托幼、家政服務等一批方便居民生活的社區服務業也在加速發展。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從最新的長三角城市合作課題和專題中也可以看出,各種類型服務產業的共贏發展,已日益成為區域內的新共識。長三角城市市長聯席會已從16城市“擴容”到22城市,今年確立的年度合作方向已達到“前所未有”的11個方面,其中包括區域交通治堵、幸福城市圈、高端商務游、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基本都與城市服務經濟的發展有關。
據了解,在長三角異地養老合作課題中,課題組選取了氣候、生活成本、環境質量、公共服務等與老人生活相關的6項標準,對長三角各城市異地養老資源和條件進行了分類評價,按功能分工,劃分出安居型、休閑型、康復型、療養型等不同形式的養老模式,推動區域范圍內有特色的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在長三角物流合作課題中,區域內相關各方提議,通過協商醞釀出臺統一的政策,本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理念,切實落實“協調到位”的政策,有效促進物流服務業的一體化發展。
來源:新華網 編輯: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