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開通剛滿10天,京滬高鐵迎來了首次挑戰,山東境內一聲驚雷擊“傷”了高鐵供電線路,北京往上海12趟列車晚點:延誤最久的G151次在晚點173分鐘后到達,而最后一趟G165次抵達時已是今日00:39。
面對惡劣天氣帶來的突發狀況,以速度比肩飛機、準點率遠勝航空著稱的京滬高鐵是怎樣應急的?作為到達站的上海方面是如何處理的?親身體驗等待“煎熬”的乘客有何看法?鐵道專家又作何表示?
12趟列車晚點 11趟啟用應急供電
據鐵路上海局發布的消息顯示,因受雷電天氣影響,昨日18:10左右,京滬高鐵滕州至棗莊段供電線路遭受雷擊,造成接觸網故障,影響北京往上海下行方向12趟列車不同程度晚點。鐵路部門隨即開展搶修,19:37恢復正常供電和行車。
而據微博報料,昨天傍晚18:00許,京滬高鐵G151次列車在山東境內發生停車斷電。隨后,該次列車經過短暫運行又停靠在徐州,車內斷電超過2小時,空調等均無法使用。有乘客發微博稱,全封閉車廂內非常悶熱。
此前,在試運營期間,中國北車工程師任剛表示,京滬高鐵采用多制式供電模式,主要通過受電弓和接觸網供電。一旦接觸網出現故障導致停電,將啟動列車電池充電設備,可以提供120分鐘的緊急照明、通風和通訊用電,在列車救援期間,保障旅客的舒適性。那么,怎么還會有乘客反映車內斷電呢?
東方網記者昨天在鐵路虹橋站采訪中了解到,晚點的12趟列車中,唯G151次出現斷電情況,其它列車均第一時間啟用了緊急供電。而G151次也是最早爆出暫停運營,且唯一停靠在非車站區域的列車,延誤時間在所有晚點列車中最長達173分鐘。
23:53,經過漫長的等待,G151次終于抵達上海虹橋站,一位來滬游玩的山東小伙小喬告訴東方網記者:“列車18:00左右開始停靠在路上,車內斷電,空調等也都斷了,直到20:06才恢復正常,車子是全封閉的,熱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