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厭倦了收藏古董花瓶、水墨畫,或是19世紀的古典木制家具等古董后,新貴階層正在尋覓一些新的東西來展示他們的財富和文化底蘊,而購買明清時期的古宅正成為他們青睞的方式之一,由這種收藏熱潮引起的古宅修復行業正成為一種新的財富來源。
在浙江東陽這個以木雕工藝品出名的城市,有許多座大小不等、不為人知的隱蔽倉庫,其中最大的一座是61歲的張祝安和他的合伙人3年前創立的,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浙江乃至全國最大的古宅交易中介場所。這里活躍著一群中年木匠,忙于碎片的修復和古宅的重建。張祝安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人把購買古宅視為一種投資,盡管有些人并不是非常富裕。”“房子的歷史越久,交易價格越高,但是房子的樣式、質量,還有原本屋主的社會地位都會影響到房子的實際價格,比如朝廷要員的住宅就會比較貴。”
投身這一行業也并非易事,很多古宅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壞,還有的直接被改造成了現代建筑,所以要找到合適的古宅越來越難。為此,張祝安成立了一個搜索小組,在全國尋找合適的古宅,同時和很多家具回收商、二手古宅商店都保持著聯系,“只要他們得知有古宅出售,就會第一時間通知我”。
義烏收藏協會的副會長俞峰本人也是一個古宅收藏愛好者,“如果你購買了足夠多的古董、花瓶、家具,你自然需要一個合適的地方來收藏它們,古宅是最匹配的。”過去三年里,他為自己的藏品購買了5間大小不等的古宅。他告訴記者,“這和房地產市場一樣,如果你進入早,那么你可以拿到一棟不超過50000元的古宅”。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古宅的價格至少都會翻倍,而且正在不斷上漲,像張祝安這樣的中介此前的利潤是房屋售價的50%,如今這一比例降到了30%左右。
與其他的古董收藏不同,古宅收藏的潮流在國內仍然存在爭議。東陽市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陳榮軍坦陳了他的擔心,“現在這些古宅并不是受保護的文物,所以古宅交易是合法的,但是,這些古宅都是當地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旦離開了原址就會失去其文化價值和意義。” 統計數據顯示,在東陽,只有207間古宅被列為“受保護的遺產”,有1560間古宅只是被列為“遺產”,古宅收藏的熱潮無疑加快了古宅文化價值的消失。
但是張祝安卻不這么認為,“比起房屋的所有者,我們更有經驗修復和保護這些古宅,我們剛拿到這些房子的時候,它們基本都受到了很大的破損,我們的確是通過這些古宅來賺錢,但我們并沒有損壞古宅,相反我們是在盡力修復,恢復他們的歷史原貌,這比讓它們日復一日地受時間侵蝕更有意義。”(記者 徐珺倩)
閱讀原文請點擊《浙江周刊》英文版
來源: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編輯: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