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在于當代精神
路亮告訴記者:“‘新海派’主要指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顯示出旺盛創作精力的一批畫家。他們活躍在上海灘,代表了當代海派畫家的總體風貌。在題材選取、創作方法、審美旨趣等方面,‘新海派’都跳出了傳統海派的圈子,有著濃郁的個人化傾向。雖然他們各自的風格不盡相同,但無一不具有鮮明的當代精神,比如吸收并消化外來的藝術元素、注重想象空間和心理體驗。”“你看馬小娟筆下的《紅樓夢》人物,盡管取材自古典,用的是工筆,造型方面卻適度運用夸張、變形,略帶現代味道,又不失國畫的抒情和含蓄。施大畏畫人物,把具象和抽象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語言結合在一起,重神似甚于形似,往往給人一種磅礴的氣勢。”在談到“海派”花鳥畫時,他說:“有人說,有了張桂銘,中國的花鳥畫才走進了現代。他的創作世界馳騁著幻想的線條和色彩,靜與動交織出一種禪意。”
藏真海派美術館館長萬峻池也指出:“驀然回首,你會發現海派當代名家的許多力作予人的不僅是驚喜、贊嘆,更是期許、注目與暢想。他們既是傳統海派的守望者,又是新時期水墨的拓荒人,使古老的傳統繪畫融入日新月異的都市生活。”
佳作尚處價格洼地
今年夏天,海派代表人物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在杭州西泠印社春拍上以1.67億元成交,海派繪畫首次闖入“億元俱樂部”。可惜,“新海派”還處在價格洼地。“是重估‘新海派’的時候了!”路亮感嘆。據了解,京津畫派、金陵畫派、長安畫派等代表性畫家畫作的市場價格普遍是“新海派”代表性畫家畫作市場價格的4至5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海派”真正的學術和市場價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來源:文匯報 編輯: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