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只是漲價借口
在中國酒類消費中,白酒一直都還是屹立不倒的龍頭。目前,在我國白酒類市場中,高端白酒所占比例較小,約為15%,但所創造的利潤卻達60%之多。其中,茅臺、五糧液更是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已逐漸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這也就變相支撐了高端白酒的競相漲價,出現“二線看一線、一線看茅臺”,只要到了銷售旺季就競相提價的局面。
當然,企業方面一般都宣稱,漲價行為是遵循市場規律對酒產品出廠價格進行的正常調整。例如,五糧液就認為漲價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市場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遠大于供給,尤其是今年以來更為突出,價格杠桿是解決市場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之一;二是長期以來,原材料、人工、運輸等成本均產生了大幅的上升,從而決定了漲價勢在必行。
但事實上,從幾大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年報來看,各項成本雖然出現了一定的上漲,但總體而言上漲幅度仍處于合理范圍內,成本增加并不明顯。與之對應的是,利潤增長非常快,有的利潤增幅甚至超過60%。
到底是誰推高了酒價?
在中國白酒市場中,高端白酒的消費更多的是一種“面子文化”的消費,買高端酒的并非是真正消費高端酒的。同時,多年來形成的消費慣性,早已將高端白酒打造為商務宴請場合的首選酒品,而得益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團購和公務消費,高端白酒的消費群體非常穩定、具有較強的剛性。盡管公開“三公”經費會造成對利用公款吃喝的現象起到約束作用,但從目前情況看,公開制度缺少強制性和規范性,短期內難以對白酒消費起到很大的影響。這就使得相關企業在漲價時有恃無恐,漲價幅度遠遠超過成本上升幅度。
另外,盡管中國高端白酒收藏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現在,有些白酒中的珍品升值幅度在10倍以上,高端白酒投資始終呈穩步攀升之勢。因此,在通脹不斷走高,但房地產投資受到限制、銀行存款利率不高、股市波動又大的背景下,具有稀缺性和奢侈性特點的高端白酒自然也成為投資者熱烈追捧的對象。而高端白酒價格在收藏市場上的不斷飆升,不僅讓收藏級的高端白酒一瓶難求,就連剛出廠的高端白酒也吸引了部分市民跟風搶購,再加上高端白酒產能有限以及流通環節中經銷商有意無意地囤酒,使得供貨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成為漲價的又一有力支撐。
資深的白酒業人士楊萬軍(化名)告訴記者:“保守估計市場上囤積的茅臺至少達1萬噸,未來三到五年內,可能會增至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