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QE3落地,加之國內投資市場持續低迷,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了海外市場。近期,一些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紛紛力推境外理財產品。那么,相對陌生的境外理財產品,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目前,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除了外幣存款外,就是通過境外理財產品,包括結構化產品型產品及基金型(QDII)產品。
近日,記者到各銀行走訪時發現,花旗、東亞、法興等多家外資銀行都在熱衷發行、推銷結構化理財產品,也不乏一些掛鉤海外股市的產品。某外資行推出了一款3年期、澳元浮動收益型代客境外理財產品較受關注,其掛鉤于澳元/美元匯率,認購起點為2萬澳元,投資者持有到期可獲全額澳元票面本金返還,最終年化票息率不會低于3.75%,而目前,其指示性年化票息率為7%。
普益財富統計顯示,上周,外幣理財產品共發行了21款,其中,美元理財產品發行了9款、歐元理財產品發行了2款、澳元理財產品發行8款、港元理財產品發行2款。此外,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也于近期推出了幾款QDII產品。
近來,境外理財產品收益確實可圈可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1日,正在運行的229款QDII理財產品中,近一年累計收益率為正的理財產品有180款,占比76.6%,產品近一年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6.78%。其中,花旗銀行的“百達基金-精選品牌(美元)”產品近一年的累計收益率為43.63%。
在高收益率下,境外理財產品自然也越來越受到高端投資者的青睞。市民羅女士告訴記者,她手中有5萬元外幣資金長期在外資銀行做理財。上周,一連收到了3款外幣理財產品的銷售信息,而她也確實正在尋找一些投向海外股票市場的投資理財產品。
此前,外資行境外結構性產品曾出現零收益或者巨虧的情況,所以,吃過虧的投資者多少還有一些心理陰影難以抹去。就此,東亞銀行客戶經理秦曄說,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可以投向掛鉤貨幣或者貨幣市場類的產品。這些產品收益一般比較穩定,出現意外的可能性也較低。而東亞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指出,在全球高舉量化寬松與降息的大旗下,高息債券的投資收益更加凸顯,投資者應關注亞洲高息債券類產品。
而對于風險偏好更高的投資者,理財專家也建議,可直接關注投向美國股市的產品。另外,預計大宗商品將是此輪量化寬松的最大受益者。目前,原油、黃金等大宗商品的上漲通道已經打開,而與大宗商品掛鉤的QDII基金已經發力,未來表現可以期待。
還需要指出的是,投資者在投資境外理財產品之前,首先要對該類產品有正確的認識。理財專家于鳳提醒說,境外投資收益高、門檻高、風險也高。對于收益,她說,結構化產品的最終收益取決于產品本身的“觸發條款”,與投資標的的漲跌沒有必然聯系。投資者不能將結構性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等同于實際收益率,而收益高的產品必定風險高。跨境投資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而在這些風險中,以匯率方面的風險最為顯著。此外,以掛鉤外幣匯率的理財產品也都會有一個認購起點,如澳元產品,一般是2萬澳元,折合人民幣13萬元左右。而國內的理財產品認購起點最低5萬元。(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