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神舟飛船返回艙的小窗口,艙內航天員座椅等原物盡收眼底。昨天,“圓夢九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壯麗航程”專題展覽在錢學森圖書館預展,鎮“展”之寶——神舟四號返回艙等珍貴實物登場,見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0周年。周六正式開展時,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將為學生觀眾現場講解。
1992年9月21日,中國作出載人航天戰略決策,代號“921工程”。至今,我國先后9次成功發射神舟系列飛船。在楊利偉搭載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飛天之前,我國已進行4次無人航天飛行試驗,神舟四號就是五號的“樣板房”。
此次,神四返回艙按其落地姿態展示,上方還垂著魚鱗狀的巨大彩色降落傘。它高過2米、重約1噸,身形壯實卻外表斑駁,透露著從九霄云外高速沖過大氣層時經過了怎樣的“千錘百煉”,忠實記錄著歸途之艱。
據介紹,神四曾按與載人完全相同的標準和要求,繞地球飛行6天多、百余圈,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神五載人飛船幾乎相同。
展覽上一些圖文原件同樣述說著公眾并不詳知的航天故事,許多都與錢學森有關。展廳里一幅幅照片顯示,我國每位航天員乘坐飛船返回地球后,都會上門看望錢老,從楊利偉、費俊龍到聶海勝皆是如此。不過展覽也透露,我國“863計劃”論證小組曾認為“航天飛機方案”優于“飛船方案”,理由是前者起點更高。但征求錢學森意見時,他寫了10個字“應將飛船方案也報中央”。他認為,載人航天論證不能局限于技術優劣,眼光要長遠一些,考慮世界政治以及下世紀發展趨勢。如今,世界上最后一架航天飛機確已退役,而神舟家族已延伸出近10個成員。
這次展覽對公眾免費開放,入口位于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華山路一側,將持續至12月26日。(徐瑞哲)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