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上海市民向澎湃新聞反映,跑遍市區多家藥店,竟買不到一支水銀體溫計。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走訪調查發現,上海部分藥店水銀體溫計的確出現供貨不足的現象,而在各大綜合性醫院以及專科醫院中,也逐步在用電子體溫計取代前者。
據滬上部分醫院表示,水銀體溫計因為含汞容易損害健康、污染環境等因素,將逐步被淘汰。也有網友分析,一支水銀體溫計只要幾元錢,而電子體溫計單價在40元以上甚至上百元,利潤高也可能是其市場快速壯大的原因。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也發現,電子體溫計仍存在精確度不高、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還需進一步規范市場。
藥店:水銀體溫計供貨不足
近日,市民王先生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其所居住的上海市閔行區春申路春城小區附近有兩家藥店,2014年下半年還出售水銀體溫計,近日只能買電子體溫計了。“其中一家藥店店員直接說,店里已經不賣水銀體溫計了”。
澎湃新聞記者走訪滬上多家藥店獲悉,水銀體溫計供貨不足現象已極為普遍,有些藥店甚至已經不再進貨。但與之矛盾的是,由于水銀體溫計售價普遍在5元左右,而電子體溫計單價在40元至上百元不等,因此前者更受市民青睞。
保德路上的一家藥房已不出售水銀體溫計,一支電子體溫計售價在48元,但一個月內幾乎沒有銷量。同樣,共康東路上一家藥店也出現了水銀體溫計斷貨情況,而售價在40至上百元不等的電子體溫計,一個月僅賣出一兩個。
普陀區武威路上一家藥房的銷售人員表示:“跟電子體溫計相比,店內水銀體溫計賣得比較快,昨天已經賣完。”
醫院:臨床用電子體溫計已成趨勢
不止滬上藥房,對于滬上一些醫院來說,逐步用電子體溫計取代水銀體溫計已成為趨勢,一些醫院甚至表示,從去年起就不再引進水銀體溫計。
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上海市部分綜合性醫院以及兒科、婦產科醫院獲悉,水銀設備一旦打碎或泄漏,醫院要用專業藥粉將水銀覆蓋凝固,然后集中處理,但又常常遭遇無人回收的問題,如果水銀處理不當,對患者、醫務人員都會造成健康隱患。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裝備處處長李斌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醫院于3年前開始推進醫療設備無汞化,目前該院電子設備取代水銀制品的進程已超過90%,臨床上包括門診和病房電子體溫計的使用率超過90%。
幾年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病房就針對新生兒使用電子體溫計,從去年開始進一步面向成人使用。水銀體溫計用得較多的還是在急診。“等到院內水銀體溫計庫存用完,就不再引進新的水銀體溫計了。”院內人士指出。
此外,在上海一些兒科專科醫院、綜合性三級醫院的兒科,也已普遍使用電子體溫計。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電子體溫計使用率已達100%;而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兒科也絕大多數使用電子體溫計,今年該院還將再購買一批新貨用于病房。
歐美國家逐漸叫停銷售水銀溫度計
曾經家庭常備、醫院普遍使用的水銀體溫計,為何出現被淘汰的跡象?澎湃新聞記者采訪發現,安全性差是其“硬傷”。
日常生活中,因水銀體溫計打碎引發的汞中毒事件常見諸報端。曾有媒體報道,家住漢口的王女士給女兒量體溫時,不慎將水銀體溫計摔碎,當晚一家三口出現頭疼癥狀,去醫院就診才知是水銀蒸氣導致的汞中毒。
復旦大學金國新教授表示,水銀中毒后一般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并可能損害氣管、肝臟以及中樞神經等,對于孕婦,還會造成胎兒畸形,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在中國,每年大約生產1.2億支含汞體溫計,每年因水銀體溫計破損而當做廢物處理的水銀就有10噸以上。
其實在不少歐美國家,水銀體溫計銷售已逐漸被叫停。公開資料顯示:瑞典在1992年就已叫停所有含水銀的醫療設備的銷售。英國、法國、丹麥和荷蘭也先后禁止使用和銷售。美國自2000年起,舊金山、波士頓和密歇根等多地禁售水銀體溫計。歐盟也決定從2005年起禁售水銀體溫計,并從2011年起禁止其出口。
世界衛生組織和無害保健組織也曾于2013年10月在日內瓦聯合發起一項新的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停止生產和使用含汞體溫計和血壓測量器等醫療測量器械,來盡可能減少汞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不過,除了安全及污染原因,也有網友指出,電子體溫計的普及或許也與其利潤高密切相關。
日前,澎湃新聞記者在京東商城搜索“體溫計”,首頁所列60件商品中,除一項為水銀體溫計,其他全部為電子體溫計,價格平均在百元左右,一款最貴的女性專用電子體溫計售價達378元,非接觸式紅外線電子體溫計賣得最好,最熱一款評論數破萬。而反觀水銀體溫計市售價在5元左右,利潤空間遠低于前者。
電子體溫計精確度低
在一些醫護人員眼中,對新生兒、兒童、孕婦等患者來說,電子設備更為安全。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急診和一些病房里,醫務人員已開始使用電子耳溫計。“給兒童用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測口腔溫度,就怕體溫計被咬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呼吸內科護士長張芬表示,相較而言,電子耳溫計更適合兒童患者。
不過,目前市售的電子體溫計,也存在諸如精確度差、質量參差不齊、使用復雜等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體溫計企業獲悉,水銀溫度計的生產有專門的生產標準,包括最高刻度的上限值、水銀泡長短粗細等,按照國家標準,溫度計的誤差允許范圍為上下0.1攝氏度。但電子體溫計的精確度似乎沒有那么高。
在更替進程中,一些醫生也堅持使用傳統水銀制品。“其優勢在于比較穩定,電子耳溫劑的測量效果受外環境影響較大,如果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此外,操作者是否操作規范、電池電量是否接近耗盡等,都會影響結果。”一名醫生表示。
根據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解,即使在全面普及電子體溫計的醫院,每個科室也會保留1-2個水銀體溫計,院內實驗室中主要使用的也是水銀體溫計。
據上海市醫療器械檢測所透露,與水銀溫度計不同,電子體溫計上市之前需要檢測,上市后還要接受抽檢,企業定期校準。針對這一情況,也有網友質疑,從未聽說電子體溫計買來后還要定期校準,該網友表示,在使用還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匆匆用電子體溫計取代水銀溫度計,步子跨得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