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按照各地兩會消息,2015年已有26個省(區、市)下調了城鄉收入增長目標
■2014年滬京浙深等省市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都超過4萬元,上海達47710元,從東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顯著
■在收入增長放緩的同時,物價增幅也在下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做好“托底”任重道遠
按照各地兩會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與2014年相比,今年計有26個省(區、市)下調了城鄉收入的同比增長目標,4省(區、市)保持不變,僅有西藏目標上調。在13個公布了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區、市)中,實際增速慢于該省去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的有9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城鄉收入增長目標下調符合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如何加大保障支出,確保低收入群體的利益,是確保收入分配公平的關鍵。
1.收入與GDP:同步下調,還需同步提質
以較發達省份江蘇為例,2012年、2013年、2014年該省GDP分別同比增長10.1%、9.6%、8.7%;城鎮居民收入分別名義增長12%、9.6%、8.7%。
收入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趨一致。從各地情況看,僅有西藏將收入增長目標從去年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上調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陜西、江西、安徽、內蒙古的收入增長目標基本保持不變。其余26個省(區、市)均不同程度地下調了城鄉收入的同比增長目標。其中,重慶、江蘇、廣東、上海、遼寧5個省市去年與今年均提出,當地居民收入增長要與經濟增長同步或基本同步,但是這5個省市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均較去年有所下調。
各省比較來看,吉林從去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下調至今年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左右”,下調幅度最為明顯。此外,天津、青海、甘肅、寧夏4個省(區、市)同步下調了城鄉收入增長目標各2個百分點。
對于城鄉收入增長目標普遍下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符合新常態下經濟形勢的客觀實際。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為正相關關系。目前中國正著眼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中高”要求收入增長目標進行科學調整。放慢腳步是為了走了更好。各地今年紛紛下調經濟增速,把重心放在升質增效和改善民生上。從長遠看,這恰恰有利于促進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2.收入與CPI:風險抵消,還需完善社保
分析2014年收入與CPI可以看出,在收入增長放緩的同時,通脹水平也一同下降。相當一部分省區市的CPI在2%以下的低位——北京1.6%、天津1.9%、山西1.7%,內蒙古1.6%,遼寧1.7%,安徽1.6%,河南1.9%。超過2%的省區市包括上海2.7%、青海2.8%,廣西2.1%、甘肅2.1%等。
CPI增長的放緩體現了有利的一面,這使得居民收入實際購買力水平的增幅要大于名義收入對購買力水平的提升。但2015年的情形出現了新的變化。
從各地兩會透露的信息看,對CPI的預判值高于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重慶、內蒙古、遼寧、安徽、河南、福建、四川、云南、貴州等分別將2015年CPI調控目標定為“3%左右”。隨著相關省份居民收入目標的下調和CPI增幅的判斷,要防止物價等因素產生的不利影響,還需要完善相關社會保障,讓收入能持續穩定增長,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
而從目前看,通縮的風險似乎更大。在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看來,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農產品物價水平將顯著下降,這將降低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長速度,直接拉低低收入戶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相關專家也提出,在收入增長目標回落的同時,政府應該增加保障支出,以穩定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這既可以采用減稅的辦法,也可以擴大民生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