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個構成要素復雜且相互作用的巨系統。傳統的城市規劃基礎資料收集,是采用人工統計或抽樣調查的方法,效率低、數據欠完備。
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創新技術用于城市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規劃基礎資料收集方式,提供了規劃分析的創新方法。
3S技術:
全方位空間信息資源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合稱3S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為城市規劃提供了詳盡的信息資源基礎,同時也提高了規劃設計效率。遙感技術可以及時獲取覆蓋地表的各種自然信息,大大減少野外工作量,可以實時動態監測城市土地利用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建設行為。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用于城市空間活動基礎信息的采集與更新,服務于城市管理。
上海世博會期間,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手機移動信號,結合入園人數、各道口以及道路交通的車流、人流量,借助3S數據分析技術,及時預測每天的入園人數,并為園區及周邊交通安全采取及時有效措施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維虛擬現實技術:
由局部展示轉向全真模擬
傳統規劃設計,主要通過實體模型、效果圖或三維動畫來實現其方案的空間效果,但只能提供局部、靜態的視覺體驗。虛擬現實技術(VR)的出現,實現了由局部展示向全真模擬的轉變。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展示規劃方案,使觀者如同身臨其境,幫助設計師通過交互式三維場景的比較與研究對設計進行調整,提高規劃質量。還可以借助其背后的數據平臺,在虛擬環境中獲取工程資料,實現形象設計與技術評估的同步結合。
上海已建成覆蓋外環內市區670多平方公里的仿真三維城市模型; 虹橋商務區利用該系統實現從地上到地下的規劃方案比選和規劃審批,在規劃指標控制分析、空間利用設計、城市風貌效果等多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嘗試。
人工智能技術:
模擬智能化決策系統
人工智能技術(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興技術科學。在城市規劃中,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對城市規劃決策者發揮了輔助作用,另一方面,作為數據分析工具,能完成大量復雜的分析工作,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平。
例如,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主創的“智能市長桌”系統,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物聯網、云平臺等技術的具體應用。如在城市突發火災時,系統能自動報警,使市長及其領導班子能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對接公安、消防、交通、氣象等重要部門,并對災害發生地直接定位,智能調度有效抗災資源,實時跟蹤資源到位情況。
計算流體力學:
模擬風、熱、水環境影響
計算流體力學是以計算機為工具,應用離散化的數學方法,對流體力學的各種問題進行數值實驗、計算模擬和分析研究。在城市規劃中,通過計算機體力學分析規劃方案對城市風、熱、水環境的影響,提出相應的規劃布局和建筑外形優化調整措施。例如,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崇明陳家鎮規劃中,采用了計算流體力學軟件對整個區域的冬夏風場進行了模擬,分析出靜風與強風區,并根據分析結果對建筑布局進行了優化。
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將借助新技術的應用,由原有的定性描述轉向定量評價,由經驗推導轉向大數據論證,由樣本歸納轉向總體演繹,由滯后管理轉向實時調控,將大大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