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學期開始,每節課下課鈴聲一響,上海市建平中學高一年級的走廊就會出現一次小規模的“人口遷徙”:同學們背著書包,一邊對照自己的課表,一邊尋找下一節課對應的教室。
出現在建平中學的“新常態”,或早或晚會在滬上多數高中推開。去年,上海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公布,對接2017年的新高考,很多中學高一年級在完成了第一學期的基礎教學后,從這個學期開始步入“選課-走班”的全新教學時代。
課堂流動起來,教學管理難度升級,任課教師工作量翻倍……“挑戰前所未有”,這是很多滬上高中校長時下的共同感受。作為考試招生基本制度,高考改革正在顛覆中學的傳統教學秩序。
如何排課表?教室安排不過來怎么辦?師資問題如何解決?雖然擺在學校面前的問號有一連串,但在建平中學,探索的步伐已經邁出了堅實一步,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探路的實驗也已經開始。
每個教室門上都有一串密碼
根據去年公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2017年實施的高考方案中,高中學業水平考將分為合格考和等級考,學生可從6門等級考中選擇3門,由此,就會產生20種不同的選課組合方案。
對一所高中來說,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出現了:每名學生選擇等級考和合格考的科目不同,那么如何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確保每個人的要求都能滿足?
“在充分滿足學生選擇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走班教學管理辦法。”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給出了他的答案。實際上,從上個學期末開始,建平中學全校老師就開始籌劃走班制教學了。
根據學校的“摸底”,高一500余名學生,理論上的20種選課組合都出現了。數據顯示,選科人數依次為化學、物理、生物、地理、歷史、政治;按照組合來看,選擇物理、化學、地理作為等級考試的學生人數最多,有103人;其次為物理、化學、生物組合,有91人;較少的組合為生物、政治、地理,只有2人選擇。
“我們都知道,大學里實施選課制度,學生多為走班;國外即使是高中課程需要學生走班,前提也是規定好每科、每班的人數,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再和學校的教學資源對接”。楊振峰說,建平中學走班制的特點在于——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
“哪怕有的學科組合只有1個學生選,學校都要創造條件盡力滿足。”今年之前,建平中學在數學和英語課實施分層教學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走班制在這所高中并非完全沒有基礎。在上海教育綜合改革方案“落地”后,建平中學立刻在高一年級全面鋪開組合走班制度。
剛剛過去的寒假,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沈正東連同幾位數學老師,針對509名學生不同的選課需求排課表。“要考慮到教室的安排、課程的組合、師資的全校調配等,排這個課表讓我們傷透腦筋,雖然改了無數次,最后還有4名同學的體育課實在沒辦法插入班級,只能選擇其他年級對應的體育科目,讓他們插班學習。”沈正東介紹,為了滿足新的教學需求,不少教師甚至當起了“跨頭老師”,既教高一年級的課,還教其它年級。
課表進入“私人定制”時代
如今,建平中學高一年級每間教室門上貼的,都是寒假里剛掛的“班牌”。比如,高一(8)班教室的門上,還加上其他8個學業等級考“6選3”組合的班牌,分別為:物理B8、生物B3、地理B4、歷史A6、政治A8、化學A1。其中,A班表示該學科選擇合格考,B班表示該學科選擇等級考試。
和門上“密碼”對應,每個高一學生的課表,從這個學期開始也都是“私人定制”。
高一(1)班陸怡萍的走班課程安排為物理B1班、化學A3班、生物B6班、歷史A7班,政治B2班,地理A4班,組合起來物理、生物、政治班級,編號Z18。走班之外,該生體育課的上課班級為13。
“光看懂這個課表,我就花了兩天,腦細胞陣亡一半。”陸怡萍的困惑,代表年級里絕大部分學生。
本學期開學前的返校日,學生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熟悉各科目的走班班級。高一(10)班學生邱蔡豪說:“那天在高一年級兩個樓層來回找了很久,才算把自己的課表和對應的上課班級弄清楚。”
不過,開學第一天的前兩節課,走廊里還是“炸開了鍋”。很多背著書包的學生不能按時找到自己的上課班級。因為每個班級、每堂課人數不一,甚至出現個別同學自扛桌椅、移動上課的現象。
“走班前兩天,不僅要熟悉走班的教室,還要抓緊時間占座。因為每個班級座位還沒固定,甚至都不知道同班同學是誰,所以我們都盡量早點到,爭取坐到前排位置。”高一(4)班學生郭星宇選擇生物、化學、政治三門作為等級考科目。生物和化學是他比較喜歡且擅長的學科,和今后學醫的志向掛鉤,而政治科目則是征求班主任的意見后,老師推薦他選的。
邱蔡豪選擇的三門等級考科目為物理、化學和地理,在他看來,走班雖然打亂了傳統意義上同學的概念,但坐在一間教室里的都是喜愛同一門學科、志同道合的伙伴,課上課下相互討論的勁頭更足了。
記者了解到,從上學期期末開始,建平就通過年級大會、班會等形式,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學科選擇的指導。
提及全校開展走班制度的嘗試,校長楊振峰并不輕松。要完全滿足學生對學科的20種選擇組合,在走班教學管理上更需要充分考慮教學的空間資源、師資結構、教學內容的重組,以及學生常規管理、教師評價、課時安排等諸多問題。
正如楊振峰所想,開展走班教學后,最大的阻力來自教師。“學生還處于走班蜜月期,新鮮勁沒過,且學生和家長對此并沒有太多的想法。這時,反而要先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他們也是推動走班改革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的挑戰——管理班級需要升級
建平中學語文老師盛新,是高一班主任,有20多年教學經驗。
學校全面實行走班制,這位“老法師”也難免焦慮,“需要重新適應和未雨綢繆的事情太多”。
例如,在分班、走班之前,班主任要讓家長和學生了解分層、分班教學的必要性,指導他們按照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學業等級考科目。學校通過年級大會、家長會進行指導,邀請相關老師和行業人士對學科與專業關系做專題講座,又要求學生結合寒假職業體驗和生涯規劃認真思考、慎重選擇。
學生“走起來”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更需要升級:班級開始出現行政班和教學班的分類。如此一來,教室衛生誰來打掃、眼保健操在哪個班級做、體育課怎么上,班級里每個學生需要去哪里上課、輪空后可以到哪間教室自習……這些過去不成為問題的問題,現在一個接一個出現了。
盛新說,因為走班,她跟全校不同學科的同事關系“史無前例地親密”。
這是因為,班級里每個同學選課情況不同,這就會遭遇到不同學科的n個任課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盛新必須與所有任課教師聯系。“兩個學生,都選擇了物理,考試都得了80分,但一個選擇等級考,一個是合格考,分值含金量完全不同。作為班主任,我要時刻與任課教師溝通,了解每個學生、每一門學科的學習情況。”走班最初那幾天,盛新也覺得煩、很累,但后來發現,在走班制度下,班級學生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科目,這是高中教育很大的進步。
走班第一周,表面看走班制度平穩、順利,但盛新心里也有擔憂,“部分學生在選擇科目的時候還是有點盲目,一些家長仍舊比較強勢,通過大學專業對應需求倒推強迫讓學生選擇個別科目。走班開始運行的第一個學期,也是給學生們逐漸認清自我、調整科目的時機。”
例如,她班上的小悅(化名),數學成績一般。家長卻一定要求小悅參與競賽等級的數學C班。盛新勸道:如今分層分班的概念,不是20年前所謂的好班和壞班之分。反復溝通下,小悅終于選擇了偏向基礎的數學B班。
同為女生的小雨(化名)喜歡物理,但成績并不突出。加之大學專業對物理的需求最多,分班之初,小雨堅持選擇物理。盛新多次與小雨的家長、物理老師溝通,對小雨的物理學習成績和能力進行評估。“在小雨的堅持下,目前達成的方案是先讓小雨在物理課堂上走班適應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后小雨不能適應物理班的學習,還有調整選擇的機會。”
一個任課教師有了20多位課代表
“一周12節課,一共教4個班級。其中等級考4個班、合格考2個班,每個班級教學進度又不同,一個老師應對6個教學進度……”建平中學高一年級地理教師孫陳蓉從這個學期開始,變得異常忙碌起來。
除了上課和吃飯,孫陳蓉和其他高一地理教研組的老師只做一件事:一起琢磨高考改革后、新課程標準和大綱沒出臺之前,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內容、怎樣教——這些,比忙碌更具挑戰性。“學生適應性很強,但是老師都很焦慮,期待新課標的公布。”
還讓孫陳蓉覺得吃力的,是如何記住學生的名字。原本,老師都有一項必備技能:短時間內記住學生的名字、了解學情。“現在我所教的地理班級,差不多每個學科班級中,覆蓋了13個行政班級的學生,一時間名字和人都對不上。”隨之而來許多教學管理上的難點,怎么收作業?怎么個性化輔導?每次考試過后要怎么合理記錄成績?一個物理老師說,他的課上光課代表就有20幾個,每天幫他從不同的班級那里收作業。
楊振峰建議,面對合格考班級的學生,可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高一年級組長、數學教師王長俊舉例說,生物學科中不少章節涉及到蛋白質知識。生物教師應該將不同章節的內容抽離、篩選、整合,以“蛋白質”主題講解給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知識點明確,且節省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調控學科間的精力分配。
作為高一年級的“大管家”,王長俊除了操心學科教學,年級管理也要一一過問。比如做眼保健操這樣的小事,也需要根據走班情況進行調整。
同時,原有固定班級教學的方式下,每個班級人數基本相同;但現在,為充分滿足學生的等級考選擇,每個教學班級人數會存在差異,甚至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會對教學班級人數設定上限。由此一來,編排的教學班級數增加,在績效工資的背景下,由于走班教學帶來的教學管理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變化也隨之產生。在楊振峰看來,隨著中學進入“走班時代”,這些更深層次的教學管理問題,都需要未雨綢繆、準確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