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時56分,上海市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投票選出上海8家司法改革試點單位128名法官、37名檢察官建議名單。經人大任命后,這些人將成為上海司法改革試點以來首批遴選晉升的法官、檢察官。
首次遴選,15名專業委員除表決確認405名審判員、271名檢察員納入員額管理建議名單外,“重頭戲”是聽取被列為遴選候選人的首批152名助理審判員、44名助理檢察員陳述答辯,按1.2∶1的差額選出建議名單。
昨天15時30分,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助理檢察員康相鵬一走進遴選面試現場,就感受到“強大的氣場”:四條長桌擺成“口”字形,三面各坐5名委員,每人面前堆著十幾厘米高的材料。康相鵬獨坐一面,陳述超過3分鐘,背后工作人員將按鈴提醒。
按原有模式,2009年進入檢察院的康相鵬兩年后可升任副科級,助理檢察員滿3年即轉為檢察員。但司法改革試點后,這些“順理成章”都取消了:“改革的方向與法律人的理念一致,我充滿期待。”
生于1980年、博士在讀的康相鵬經歷過不少考試,但司法改革試點以來一路“過關斬將”,讓他“既熟悉又陌生”。
去年年底,他和試點檢察院的報名者一起參加了首輪筆試。“沒有范圍,沒有書目,沒有經驗借鑒,全靠業務積累。”在他看來,筆試難度不亞于司法考試,又有著明顯不同,“有許多最新司法解釋,還要論述依法治國等宏觀時事。”
經過筆試、面試、民主測評、聽取意見等環節,他的簡歷才和其他候選人一起,提前一周送到遴選委員手中。“遴選委員會主要從專業角度對候選人把關。”遴選委員會主任沈國明透露,業務能力是重要的標準。
讓面試者用3分鐘陳述一件最能反映自己水平的案件后,委員提出的問題有些“偏門”——康相鵬被問到“論文是否自寫”、“如何看待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等。“面試者的陳述與提交材料很接近。”沈國明說,委員在互動中會對面試者有新的認識,“部分結果可能出乎面試者意料。”
首次遴選讓委員們也有壓力:“大家都很優秀,只能好中選優。”如果出現委員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將進行第二輪投票。但昨天首次遴選,15位委員僅用不到一小時即選出名單。
遴選制度在我國沒有先例,但在國際上卻不鮮見。沈國明說:“中國司法隊伍素質在提高,已經具備職業化、專業化、精英化的條件。”
沈國明這兩天一共工作了超過25小時。“今年是首次,進入常態化后不會這么累。隨著司法改革試點全面鋪開,方式今后可能還會調整。上海司法改革要為全國提供經驗,必須非常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