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公布的9城大氣污染來源解析中,上海首要污染源是流動源。這與今年1月7日上海市環保局公布的2012-2013年上海大氣PM2.5來源解析結果一致。根據上海市環保局公布數據,上海本地污染排放“貢獻”占64%~84%,平均約為74%;區域影響占16%~36%,平均約為26%。本地排放源中,機動車、船、飛機、非道路移動機械等流動源占29.2%,工業生產占28.9%,燃煤占13.5%,揚塵占13.4%,另有農業生產、生物質燃燒、民用生活面源及自然源等其他源類占15%。
上海對顆粒物的監測研究已啟動多年,項目不斷在細化豐富。
據市環保局總工程師羅海林介紹,此次發布的大氣PM2.5來源解析結果,主要基于上海全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和大氣超級站的連續觀測數據,以及2012-2013年四季典型月份在全市6個采樣點獲得的5萬余個有效數據。
事實上,上海自2006年起就開展試點細顆粒物(PM2.5)自動監測,2009年啟動PM2.5化學組分手工采樣觀測,近年來依托針對燃煤電廠、霾污染和大氣有機氣溶膠的一系列科研項目,開展了大氣PM2.5來源解析工作。2014年以來,市環保局組織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多年研究基礎上進行了梳理和更新,揭示了上海市PM2.5化學組分特征及其時空變化規律。
2014年10月,環境保護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召開論證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郝吉明院士等11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對上海大氣細顆粒物來源解析研究成果進行論證。專家組認為,項目研究技術路線合理,方法科學,數據翔實可靠,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項目提出的PM2.5源解析結果,分類明確且與管理需求相對應,為《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制定提供了科學支持,并將為上海制定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戰略提供重要參考。
從今年起,上海將PM2.5源解析工作作為一項常規業務持續推進,將不斷推出階段性監測研究成果。今后,將按年度開展手工采樣及實驗室分析等例行源解析工作,主要服務于清潔空氣行動計劃、PM2.5達標措施跟蹤評估。
市環保局透露,未來,上海計劃全面建立顆粒物化學組分觀測網,開展典型污染源源成分譜的監測,逐步完善本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依托超級站網絡嘗試建立快速在線源解析方法,持續推進上海PM2.5源解析工作。
“今后不僅要持續年度例行源解析研究,還要有及時針對不同污染過程的源解析,為上海的空氣質量治理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羅海林說,但是,快速源解析是個技術難題,上海目前還處于攻關探索階段。上海將基于超級站網絡,開展實時顆粒物快速來源解析研究,服務于重污染預報預警,從而彌補傳統手工源解析時效性不足等問題,科學指導重污染預警的應急減排措施。
此外,上海還將不斷強化和開發本地的典型污染源源成分譜。下一步,除了對機動車繼續做好源譜,也會逐步開展對船舶的典型污染源源譜研究。“每個污染源都有一個源譜,而源譜要想做得準確,就必須要建立本地化源譜。”羅海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