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復旦大學領銜的健康風險預警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首次發布的《我國醫療費用增長預測及治理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在現有的政策氛圍不變的條件下,未來5年內,我國醫療費用的增長將呈現惡化的態勢。預計2015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的年度增長率為14.33%—18.24%,明顯高于我國人均GDP8.97%的粗增長率(2013年值)。預計到2020年,我國醫療費用將依然保持12.08%—18.16%的年均增速,其增速將明顯高于社會經濟發展,且會加重目前存在的社會問題。
健康風險預警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首席戰略科學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郝模教授表示,經過聯合攻關,專家們找到了“看病貴”的根源,還找到了三條根治的途徑,如果采用科學模型對醫療費用進行調控,可以解決現在突出的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矛盾。
“總額預算+完善政府籌資”。即在總額預算基礎上,通過完善財政籌資職能來達成目的。明確財政補助額,直接增加醫療機構的業務凈收入,使之在總額預算下,消除醫療機構對“多開藥、多做檢查”的依賴,顯著降低醫療費用。
“總額預算+合理化收費標準”。即在總額預算基礎上,仍然保留現行的按項目付費,通過使現行扭曲的收費標準合理化來實現目標。
“總額預算+按服務單元付費”。是在總額預算基礎上,直接變按項目付費為按服務單元付費。
據介紹,1993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實施“總額預算+合理化收費標準”的改革方案,兩年內節省醫療費用34億,實施10年、15年時分別節約總費用238億元、47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