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們當然想問,一個能承辦起精彩、無與倫比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民族,為何每年都要在春運面前,挫敗而憂傷?
春運難,根子在運力不足,又突出表現為買火車票難。
買火車票回家,性價比最高,千軍萬馬都奔著這條“獨木橋”而來,能不難嗎?
供需失衡,一直是中國鐵路的痛。截至去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9.1萬公里。但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曾多次表示,16萬公里的鐵路總里程才有可能滿足春運的需求。
所有人都在著急這個供需缺口,2009年春運前,胡錦濤總書記就春運“買票難”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鐵道部開動腦筋,研究采取若干便民、利民措施,并公布于眾,以化解矛盾,確保春運任務順利完成。
過去10年里,國家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進行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建設,投資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目前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躍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躍居世界第二。今年春運,全國鐵路計劃日均開行列車2265.5對,同比增加293對;運送旅客能力達到620萬人次,增加69萬人次。
但是,每當我們熱切期待著來年的春運不再緊張,農民工兄弟都能順利回家時,卻總要無奈地面對“再等等,再等等”的解釋,而這樣孱弱的解釋也總是挫敗著我們的內心。
鐵道部官員盡快解決“買票難”承諾的兌現日期則一拖再拖。
2011年1月16日,鐵道部副部長王志國稱,解決“買票難”,可能要到“十二五”末期,也就是2015年,屆時“春運一票難求的情況將從根本上改觀”。
但財新網記者發現,網友對此并不買賬。一些人搜集歷年報道后發現,2007年2月1日,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就稱:“到2010年,發達的鐵路網將初具規模,那時,一票難求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一年后的2008年1月25日,王勇平開始改口,稱“在三五年后,我國鐵路客運專線網將初步形成,部分干線擁擠狀況將成歷史”。
到了2009年10月7日,王勇平再度改口,更謹慎地說:“2012年我國鐵路運輸能力緊張狀況會初步緩解”,一票難求將有較大改觀。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解決“買票難”的承諾一再改變?修高鐵、打擊黃牛、實名售票、限制購票數量,到底有多大用?2011年鐵道部新的承諾能否如期兌現?還有沒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三
我們懷念起人民鐵路在建國初期的氣宇軒昂。成立于1949年1月的新中國鐵路,曾在首任部長滕代遠的領導下,喊出“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的氣壯宣言,雄赳赳氣昂昂地在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上,修筑了一條條人民的鐵路。
我們期待今天的鐵路也有這樣的氣魄和胸懷,哪怕面前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哪怕面前是巨大的供需矛盾。
我們舉全國之力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也許,在春運的難題上,全國人民的給力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近年來,當一條條高速鐵路竣工通車時,越來越多的聲音宣泄出來,人們詢問是否應該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到最需要的普通鐵路上,而不是建設成本數倍于普通鐵路的高速鐵路?當高鐵空曠的車廂和塞滿乘客的普通列車照片一齊被鏡頭記錄下來,這樣的質疑聲也越來越響亮。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認為,鐵路作為大眾化交通工具,應主要服務于大多數中低收入旅客,首先鐵路運輸應滿足大多數人的最基本出行需求,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和鐵路運輸的經濟技術屬性所決定的。鐵路發展只有據此定位,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火車票“一票難求”和票販子眾多等問題。
趙堅還認為,鐵路上的巨額投入并沒有緩解運力匱乏,反而因為票價提得過高,喪失了客運競爭力。具體例證就是,京津高鐵運行一年虧損約8億元;目前,武廣高鐵實際運力只有設計運力的約四分之一。
也許這樣的質疑需要更多的聲音和時間,才能有所結果。但是,這些質疑確實是全國民眾為春運揪心的表現。有良知的人都在關心那些不曾相識的人,關心他們是否能順利回家,是否在來年還回到我們的城市。
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來自深圳一個普通車間的農民工姐妹們,站在外國記者的鏡頭前,羞澀地抬起頭,微微一笑。《時代》周刊評價稱,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這些功勞首先要歸功于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
是啊。所以為什么當每年春節就要到來時,我們為那些陌生而熟悉的面孔擔心,擔心他們沒法回家吃上一口餃子。為什么當每年春節過去以后,我們為那些陌生而熟悉的面孔擔心,擔心他們不再回到這個城市,繼續和我們一起走向明天的美好生活。
辛苦了一年,我們都想送他們回家,送他們好好回家,讓他們和分別一年或數年的親人好好過個溫暖的春節。相信這樣一個愿望,在當下的中國,在舉國之力中,很快能實現。
來源:中國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