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癥候二
患兒云集急診變慢診
“孩子燒一直不退,但都快3個小時了,還沒輪上打針,我能不急嗎?”來自河北邯鄲的顧先生在首都兒研所內,經歷了排隊、看病、等待的近3個小時后,孩子還是沒能輸上液,他這一聲怒吼把正在哭鬧的孩子們都嚇得噤了聲。
顧先生的急診變慢診的情況是京城幾大醫院兒科的縮影。除兒童醫院、兒研所兩所專科醫院外,友誼醫院、北大婦產醫院、協和醫院等綜合醫院的兒科也處于人滿為患的狀態。就夜間急診而言,僅一般腹瀉、發燒等常見病的患兒,從排隊掛號到看到專家,這些醫院的平均耗時約兩個小時左右,在顧先生在內的眾多家長們看來,兒童急診“一點都不急”。
嚴重超標的就診人次不僅造成了看病難、掛號難,而且尋得一張床位更是難上加難。
兒童醫院的1000張床位全年處于飽和狀態,每天仍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患兒亟待入院治療。兒童醫院負責人表示,在秋冬流感高發期,醫院每日8000的就診人群中,約有4000左右是看呼吸科的患兒,因兒童病情變化比較快,為方便救治,需要入院治療的病情較重的患兒數量約在400人次左右,但因呼吸科僅有一個34張床位的病區,醫院只得通過“內部擴容”和“請求外援”的方式,增加病床數量,“即使這樣,全院多個科室和急救中心、新生兒病房都動員起來,增加的床位也不過百兒八十張”。
這意味著,4名需要入院治療的肺炎患兒中,僅有一人能順利入院。
過勞癥候三
常見病患者舍近求遠
上周五上午9點半,兒童醫院急救中心的二樓輸液室,大大小小的患兒在家長的懷里排隊等候打點滴,電子提示器上顯示已叫到213號。見6個輸液室已全部滿員,家長和患兒們只得“鳩占鵲巢”坐在輸液候診區內,連擺放著“禁止輸液”標牌的過道上,或坐或站的也全是輸液的病人。
在經歷了早晨6點至8點的掛號高峰后,此時,醫院又迎來了每天的第二個就診高峰——輸液高峰。護理人員平均每天要給2500名患兒輸液,超出規定的1000人次的1.5倍。
記者從兒研所、友誼醫院兒科等多家醫院獲悉,在其龐大的門診人群中,多數是感冒、發熱、腹瀉等常見病,這個比例占到了近七成,而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專家診斷的疑難雜癥。“我們無權干涉患者的就醫權利,而且患兒的病情變化快,需要認真診治,但看腹瀉、發熱,大型綜合醫院的醫生們都沒有問題。”友誼醫院兒科主任崔紅表示,患兒的扎堆就診不僅會影響醫療資源的分布,而且可能造成院內感染。
過勞癥候四
醫生疲于應付難專注
“因為不能拒絕任何患者的就醫權利,也無權進行分流和資源調控,只得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但人員的能動性已到了極限,每天都看100個患兒,哪個醫生也吃不消。”兒童醫院一位負責人說。
在友誼醫院,醫生們都要輪流值夜班,但門診、病房加上夜間急診,使得許多新手都感到吃不消,“不到兩年時間,3個大夫一個護士,都是第一胎胎停育,隨后流產,剛30歲的人,高血壓、心律不齊等很常見。”而在兒童醫院,有一年的體檢中,僅急診護士出現心律失常的就占了一半。
兒研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兒童專科醫院就診人數增多,醫務人員不堪重負,疲于應對普通病人,必然對新技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生就診的專注程度,也影響其提高業務水平。
友誼醫院兒科主任崔紅則表示,醫生們都發憷上夜班,工作熱情也受到影響,“如果不增加人員分擔壓力,光靠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撐的話,談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