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內幕
一經使用企業連年虧損
事情遠沒有結束。這個造假獎項讓6人不免猜疑李連生之前的獎項。他們順藤摸瓜調查發現,早在2003年和2005年,李連生所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也存在造假嫌疑。2008年7月13日,“六人小組”向學校呈遞第二封舉報信,將矛頭指向李連生所獲的這兩個重量級獎項。
2003年,李連生憑借《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推薦書中,應用證明一欄注明:“2001年度新增產值(產量)599萬元,2002年度新增產值(產量)1250萬元,2003年度新增產值(產量)4092萬元。” 李連生獲得該獎的經濟效益證明來自泰德公司。
據陳永江介紹,泰德公司是1998年由陜西省計委立項成立的企業,2001年正式投產。其中,時任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副主任的束鵬程和李連生兩人的技術成果作價400萬元入股,該公司股東還包括陜西省高科技產業開發投資公司、陜西華山化工集團、陜西三金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四家股東共出資2800萬元。
陳永江表示,李連生的渦輪壓縮機技術在投入使用后并未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相反給企業帶來巨額虧損。2001年,泰德公司虧損148萬元;2002年虧損307.28萬元;2003年虧損384萬元;2004年由于經營不善,被迫停產。是年,相關部門又注資1700萬元。這樣,泰德公司累計投入的資金達到4500萬元。然而,追注資金并未能改變頹勢,陷入困境的泰德公司2005年被轉讓給一家私營企業。
陳永江分析說,李連生當時急需找一家企業來作為自己技術的用武之地,因此吹得天花亂墜,而相關部門也看中了李連生和束鵬程頭頂的光環,才牽頭成立了一家企業作為“試驗田”。
“過關”玄機
鑒定走過場,效益沒人查
“我真是氣暈了。李連生的技術明明沒有給企業帶來任何經濟效益,反令企業嚴重虧損,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但就是這一年卻以此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
能得知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則有幾分“運氣”成分。陳永江說,在6名老教授中,73歲的楊紹侃曾任陜西省科委(現為科技廳)副主任,因此跟相關部門比較熟。在其幫助下,3人的委托律師在工商部門取得了一份資產評估報告書,李連生的謊言因此被揭穿。
李連生的碩士、博士生導師郁永章對其技術在實踐中屢屢“碰壁”一點也不奇怪。“我當教授時就嘗試過了,證明是有缺陷的。曾有三家企業與我們合作,但都沒有成功。因為它需要較多潤滑油,這樣會影響冷卻和傳熱,電耗就會大,經濟效益自然受影響。”
一項倉促上馬的技術,緣何能一路暢通,順利斬獲兩個獎項?郁永章表示,當時李連生請來的兩名院士跟他比較熟,“專家鑒定基本上是走過場,再加上當時公司效益情況并未對外披露,也沒有人去調查。所以就一路綠燈了。”
看到相關部門對李連生的處理“不痛不癢”,2009年3月9日,陳永江在科學網開博客,陸續將舉報材料在網上發布。短短1個月內,點擊率便超過7萬次。雙方矛盾公開化。該年5月,李連生和束鵬程將陳永江、郁永章和楊紹侃訴至西安碑林區法院,稱他們污蔑原告“剽竊”和侵犯原告名譽權。
7月21日開庭,三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了被告席上。耐人尋味的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李連生是西安交大教授、博導,是3位被告的后輩。用陳永江的話說,李連生是他的“孫子輩”——他是李連生的老師郁永章的老師。
3個多月后,李、束二人主動撤訴。陳永江說,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李連生謊報泰德公司經濟效益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