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 難
不同的非遺遭遇相似的困境
聯展開得熱鬧,但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者和專家都齊聲喊難?!皞鞒腥藬鄬?、保護經費和人才奇缺、非遺項目創新發展的能力弱等等,都是全國非遺保護和傳承面臨的共同困境?!痹颇鲜∥幕瘡d非遺處處長蔡永輝說。
敬萍代表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陜西鳳翔彩繪泥塑來參加聯展。“在鳳翔,搞泥塑的有300多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年輕人不愛干。我們公司有80多名工人搞泥塑,最年輕的也有30多歲了?!?/p>
“更要緊的是,會創作的人太少了。老祖先只塑老虎,形象有些呆板,不好賣。可是想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太難了?!本雌颊f。
李力也認為,在將非遺推向市場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冷靜的認識。”
李力說,印制一幅朱仙鎮木版年畫,需要套6遍色,制作周期在一周左右,有避邪去災之說的橘紅色是必有的顏色。“但是現在提文化產業,許多作坊把趕快掙錢放在第一位,明天客戶等著要了,怎么辦?只能偷工減料,少套一些色,有的甚至連橘紅色也不用了。這樣下去,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統就要丟掉了?!崩盍n心忡忡地說,“從業者沒有嚴謹的態度,不行?!?/p>
而不少非遺項目仍以傳統手工作坊形式被保存、生產和推廣,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生存舉步維艱。
山西絳州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郭全生介紹說,在山西新絳,不少開業于清初的老作坊、老字號已經把老版子都賣掉或者送進了博物館,關門停業了。原本做木匠的郭全生自從改畫年畫以后,發現“養活自己都很難?,F在家里主要靠妻子做紡織女工的收入養家糊口”。
“還有許多傳統曲藝、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文學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可能還沒來得及列入非遺名錄,就消失了?!辈逃垒x說。
探 路
動態保護、活態傳承、政策傾斜、整體規劃
不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只存在于博物館中,就必須進行動態保護,活態傳承。這是蔡永輝的對策。
“要解決傳承人斷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了解、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辈逃垒x說,從2009年起,云南就開始了“非遺進課堂、進農村廣場、進城市社區”活動,學校聘請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為客座教授,將手工剪紙等民間工藝列入課程;把彝族的三跺腳、藏族的鍋莊等民族舞蹈改編成健身操,國家級非遺項目“彌渡花燈”經過改編,甚至成了當地學生的課間操。
尹家玉認為,對于傳承人的選擇,應打破“傳男不傳女,不傳外姓,不傳外地人”等傳統思想的禁錮。
現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會給予傳承人一定數額的補助經費。但李力認為,扶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應趕緊為老藝人建立譜系,還應通過博物館購買、收藏,展示當代民間大師的工藝精品等方式,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陳賀芝認為,非遺要傳承,與時俱進很重要。“比如遇到奧運會等比較現代的主題,我們就會新創許多與之相關的年畫作品,年輕人也很喜歡。此外,還可以制成T恤、撲克牌等個性化產品?!标愘R芝說,“在走市場的過程中,政府的規范和引導至關重要,內容和形式可以創新,但原有的風格不能變。對于單打獨斗的小作坊,政府可以考慮給予低息貸款、減免稅費等政策傾斜?!?/p>
蔡永輝強調,在對單個非遺項目進行保護的同時,不能忽略了文化生態的修復。云南已經命名了56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屬的衍生區域和傳承環境進行整體保護。
官渡區也在做著同樣的思考?!?010年8月,官渡區建立了云南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對這門技藝感興趣的市民都可以來學習和體驗。”王剛說,“還計劃在官渡古鎮專門拿出6400平方米的區域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集中展示的窗口,使得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展示,不僅僅局限在一次短暫的展覽中。”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