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工教育實踐遠遠不夠”
史柏年認為,中國社工地位低的現實是由社工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決定的。首先,對職業定位的不明確或者過低,導致很多人不會選擇這個專業,“選擇了不一定安心學,學好的也不一定在這個領域就業。”其次,相應的配套制度不足。盡管現在也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考試,但對參加考試人員條件的要求并不專業。準入制度的缺失導致培養與使用分家,在社會銜接上出現脫節。再次,盡管中國的社工人才建設近年來在專業教育方面發展迅猛,但多半是關起門來搞教育,脫離實際。“這種孤立、超前的教育模式,反過來會使社會對社工人才專業教育的必要性產生懷疑。”
“我國的社工教育實踐遠遠不夠!”李迎生介紹道,在國外,社工專業的四年本科教育中有兩年在實習,研究生也有一年的實習時間,這是我們現在的社工教育無法做到的。此外,我國專業社工的教學方案主要是全科式的基礎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向西方借鑒較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國不太適用,這就面臨教學內容本土化的問題。比如,西方的價值觀是個人主義至上,要求為工作對象保密,尊重個人隱私,不能代替當事人作決定等,這在我國的一些具體問題上并不適用,比如對低保戶進行公示的規定等。
史柏年的觀點與之不謀而合:“社工是文化敏感性很強的職業,必須與本土的文化習俗、制度背景結合,才能發揮工作的優勢。”
“招聘、考核要聽聽百姓意見”
社會工作更多地是直接提供福利服務,但中國的社工建設主要靠政府來推動,注重的更多是社會管理。相比之下,史柏年認為國外和香港的制度設計更加靈活并具有接地性。“政府更多地扮演策劃、監管角色,在資源保障方面鼓勵由民間來提供。”
史柏年希望政府和決策者借鑒國外和香港社工制度的經驗:在職業定位方面,要更加專業化、細分化;在功能發揮方面,應強調社工是向面對弱勢困難人群行使服務職能而非社會管理和控制的功能,“這與社工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相悖的。”
于燕燕則認為,要培養社工人才,建設社工隊伍,必須健全和完善四個機制。首先是招聘機制。報考者是否真心想從事社工職業,在傳統的招聘考試中難以把握。“問題的設置過于宏觀和主觀,誰都可以寫得很好,卻不一定是真實想法。”她建議招考單位在考卷的設計及面試環節上多下功夫;其次是考核機制,“合格”的標準要明確化。再次是法律環境,在社工的晉升通道上給予保障,“如果在公務員考試中規定一些職位必須有兩年社工經驗,不就解決了嗎?”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被服務者的參與渠道。“社工本來就是直接為老百姓服務的,他們的意見應該在社工的招聘、考核的一系列環節中得到重視。”在她看來,四項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可能需要幾十年來完成。”
史柏年對報考者提出了建議:“入了這一行,就要按照這個行業的規范要求來提升自己,提高專業修養。”而對政府和決策者來說,這支隊伍能夠建立起來很可貴,但要把它持續下去有很多事得做。“用戶籍、提高薪酬等手段來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在制度建設方面還沒有完全到位,社工人才隊伍的建設任重而道遠。”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