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之舉轉型升級
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企業的面前:我國工業制造業盈利水平不高,且過多依賴于低廉的勞動成本。兩相疊加,使得勞動成本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產生制造業的“蝴蝶效應”,這種趨勢已經在某些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得到印證。此等情勢之下,企業職工工資翻番無異于紙上談兵。
諶新民提出:“工資上漲標準可因人而異,例如為符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有針對性地提高技能人才、創新性人才的工資。”以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為例,通過提高高技能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的工資以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競爭力弱的企業就會向內陸地區遷移或者加速轉型升級,促進全國各省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千方百計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會有更多的錢支付給勞動者。
日前,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在全國勞動關系工作會議上透露,我國要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這樣在“十二五”期間就可以力爭實現職工工資增長翻番。
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后,“給誰漲、誰給漲、怎么漲”等話題,便在社會上吵成了一團。
“工資倍增”究竟是有關部門經過縝密調研后的千金一諾,還是安撫CPI高企下民眾焦躁的又一張大餅呢?
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經濟總量舉世矚目。但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結構性的失衡也客觀存在:居民收入增長、勞動收入增長偏低,低于GDP和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明顯,基尼系數已達0.47,直逼社會容忍“紅線”……經濟改革走向縱深之際,收入分配改革便成為讓廣大群眾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GDP增速現在還在8%以上,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000美元,要實現全面小康,我們有責任、有能力讓老百姓收入增長得更快一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已基本具備實現“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條件”。
密集表態要漲工資
記者查閱材料發現,對于收入分配改革和增加百姓工資收入問題,中央及各部委最近一年來表態非常密集。
去年4月2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的2010年重點改革任務中,深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被置于突出位置。
去年5月26日,發改委等部門表示正在全國多個省份進行不間斷的調研,以研究收入分配的規劃。在此之前,全國各地也掀起了“加薪潮”,紛紛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在江蘇率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后,上海、山西、重慶、浙江等省市也紛紛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
去年5月31日,國務院轉發的國家發改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將收入分配改革列入了工作重點,表示要研究調整和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去年6月1日,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題為《關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克強指出,應更加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年初,剛剛通過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隨著關于“收入增長”的陸續吹風,百姓的胃口被越吊越高。一邊是日漸高企的CPI指數,一邊是按兵不動的收入。人保部不久前的那個承諾,是否真能讓“工資倍增”時代降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