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用在何處
——中國慈善需要問責互動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王行最眼里,曹德旺這個人很善,有一片赤誠的慈善之心;同時他也很精明,“他總能看到問題的實質。”王行最說,中國扶貧基金會與曹德旺合作,實質就是一場問責與響應問責的互動。王行最認為,現如今,許多企業或個人捐完錢,參加完儀式,拿了證書,拍個照片,媒體報道,就算完了,錢誰用了,是否用到了該用的地方,卻很少有人過問。在中國公益領域尚無獨立、高效的監管和評估機構的情況下,中國慈善需要形成問責與響應問責的互動。
王行最說,這次兩億元捐款的執行過程對中國扶貧基金會乃至整個公益行業都有示范和推動意義,促使公益行業的管理更加規范,人員更加專業,對于公益機構本身的專業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聲音
每個人做慈善的方式不同
慈善家李春平:“對賭協議”沒聽說過,(聽完記者解釋后),太麻煩了,太麻煩了,我不做評價了。
步長集團總裁趙濤:中國的慈善和中國的經濟一樣,都在發展當中,每個人做慈善的方式不同。
楊瀾的微博:我不贊同一些慈善的方式,比如自己上街發放現金,因為這種做法沒有照顧到受眾的感受,也很難衡量效果,更“專業”地做慈善,才能做得更長久。
“物與齋主人”的微博:應該好好利用互聯網來做公益,用SNS(網上即時通信)的模式,直接與大型慈善機構合作,通過豐富的志愿者資源,發布需要幫助的人的信息,跟進受捐助者的生活狀況。一來使捐助者對被捐助者有直觀的了解,讓普通人不只是大老板都能非常直接地參與慈善;另一方面也增加慈善機構的透明度,不會讓人捐的款不知去向。(葉曉彥)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