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本書,一個小男孩走進婁婆婆的生活
13歲那年,李文剛進入南川中學上初一,開學不久,他的歷史書掉下了樓,找了良久沒找到。有人告訴他,學校有個撿垃圾的婆婆,可去問問是否是那個婆婆撿去了。
李文問到了這個婆婆的家,那是學校角落一間破舊不堪的房屋。屋里堆滿了垃圾,但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坑坑洼洼的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個很瘦的老婆婆正在屋里清理垃圾。
老婆婆動作很緩慢,還不停咳嗽,不時停下手中的活休息。
這就是婁婆婆,她本來叫金碧玉,因丈夫姓婁,大家都叫她婁婆婆,唯一的孩子在南川當體育老師,可幾年前丈夫和兒子都死了,沒有工作的她就靠撿垃圾為生,孤獨地活在這里。
書確實是被婁婆婆撿去了,她在垃圾堆里翻了半天才找到:“對不起。孩子,好好讀書喲。”
這句關懷的話,頓時讓李文有種要幫助她的想法。
從此,李文成了婁婆婆家的常客,婁婆婆用水要到操場對面去提,李文就每天幫她提;房屋漏水,李文就爬上房頂幫她修葺;婁婆婆喜歡吃燒白,貧窮的李文就從自己生活費中節省錢,給婁婆婆買肉買菜;婁婆婆身體不好,他就幫她洗頭、洗衣服、按摩、剪腳趾甲;婁婆婆有個偏方治咽炎,她經常做很多無償送給那些有咽炎的老師,李文就到處幫她收這藥需要的牛苦膽……
最難得的是,這個男孩子每天要到婁婆婆家,陪這個80多歲的老婆婆“吹牛”,常常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李文知道,婁婆婆很孤獨,雖然有些隔房親戚,但很少有人來看她。
62歲的王蓮芳是南川中學和婁婆婆一起拾荒的伙伴。她至今記得第一次看到李文時,李文正爬在屋頂幫婁婆婆撿瓦。王蓮芳很詫異地問婁婆婆:“他是你孫子?我怎么從沒見過?”
“他比我孫子還親!”每當有人這樣問時,婁婆婆都笑瞇瞇地這樣回答。
婁婆婆的人生故事,讓他不再自卑,不再迷茫
“初中階段,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李文說,他從小家境不好,穿的吃的,都是班上最差的:“說實話,我很自卑,穿著那些又舊又極不合身的衣服,走到哪里我都覺得抬不起頭。”
上初二的一天,婁婆婆拿出一個布包遞給李文。里面,是5件撿來的、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
“我專門給你撿的,我都洗干凈了,好好的,還可以穿。婆婆沒錢給你買新的……”婁婆婆說到這里都要哭了。
李文緊緊抱著那個布包,似乎里面裝著他最珍貴的東西。
5件衣服只有兩件合身,這成了他初中3年最體面的衣服。事隔十多年,李文現在家境好多了,可他至今還珍藏著這5件衣服:“這幾件衣服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愛。”
李文說,當年,自己最喜歡在心情不好時,坐在婁婆婆旁邊,靜靜地聽她講年輕時的故事。
婁婆婆打小家貧,十多歲時就出嫁了,她和丈夫是指腹為婚。
為自立,婚后的婁婆婆很想做點小生意,可沒本錢。這時,好心鄰居幫助她,捐出他們的辛苦錢。婁婆婆這才開始在家門口擺了個賣針線的小攤。但她永遠不敢忘記好心的鄰居們,逢年過節,她總要想辦法,給那些幫助過她的鄰居們包幾顆糖、幾塊點心。
婁婆婆這些經歷給一度對社會喪失了信心的李文很大震動,他又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畢竟,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好人。”
針線生意做了十多年,婁婆婆也存了些錢。解放前,一個熟人要做生意,找婁婆婆借錢。婁婆婆毫不猶豫地掏出十多年所有積蓄,借給那人。可對方拿到錢后,就再沒出現過。
婁婆婆一直認為對方也有難處,沒催他。可1949年,婁婆婆聽說借她錢的人在重慶城發了財。她就只身到重慶尋找,這才得知,那人剛剛在火災慘案中喪生了。
“就算那人是存心想騙我錢,他也受到報應了,我不怪他。這世上,還是有好心人。”婁婆婆講不出大道理,但李文聽在耳里,卻是另外的感受:“婁婆婆是個善良的人,她在那種家庭環境下都能堅強地生活,我還有什么難關不能渡過?”
李文說,婁婆婆年輕時吃過很多苦,即使現在以撿垃圾為生,她也從不埋怨,樂觀地面對一切。
“婁婆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正是我所缺少的,所以每次聽她擺從前的故事,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李文說,上高中后,他常常被社會的復雜弄得心煩意亂,可每次聽著婆婆說著那些沒有任何大道理,卻句句發自肺腑的話,他的心就會變得平靜。
“和婁婆婆的經歷比起來,我的那些迷茫又算什么?婁婆婆讓我不再自卑,不再迷茫。”李文說,他在中學有個女友,也經常帶她去看婁婆婆,女友雖然陪著他,但明顯不是很情愿,還埋怨李文。大學畢業后,李文和女友分手了:“從婁婆婆的事上,我看出她和我在人生的看法上分歧較大,我希望我的女友是個有愛心的人。”
李文不后悔,他說,和婁婆婆13年中,他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