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寬容對待,還是“咬文嚼字”?
從“見或不見”到“放棄一切,和某某私奔”,借助微博的快速傳播,各種網上填空造句“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學者擔憂,這類快餐文化經不起時間考驗,且有可能動搖傳統(tǒng)文學的根基。
前不久,作家馬原在一次研討會上提出,網絡語匯的隨意性正在顛覆傳統(tǒng)經典,時下出現的讀者粉絲化、寫作娛樂化現象,令傳統(tǒng)語言文學堪憂。
與這種觀點有所不同,十多年來堅持擔任中國文壇“啄木鳥”角色的上海《咬文嚼字》雜志社主編、語言文字專家郝銘鑒認為,應當積極、寬容地看待這些網絡語言的新現象,不應片面地擔心其會引發(fā)語言文學的危機。
郝銘鑒說,從“咆哮體”到“私奔體”,都是一種語言學上所謂的“仿擬”和“框填”手法的運用。這些網絡語體的流行,其實就是找到了一個“框”,把不同的表達內容放進去,產生一種語言游戲的效果。
據《咬文嚼字》編輯部的觀察與研究,當代中國人對語言除了表情達意的基本需求外,還有了“附加值”的需求,也就是某種娛樂效果,它可以為生活增加一點色彩。郝銘鑒說,這無可厚非,而且有利于社會和諧。
“就好比是一個語言的‘籃子’,網友在填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填進了句中,其情感宣泄和自我釋放的效果比較明顯,幫助快節(jié)奏的都市人抒發(fā)壓抑的心情,具有積極意義。”嚴鋒說。
據嚴鋒分析,填空造句式的網絡溝通方式,其實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參與,體現了“讀者都能成為主角”的新趨勢。他認為,從這一點上說,鮮活的網絡語言和句式,其實是為過去只注重作家單向傳播的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模式敲了警鐘。
郝銘鑒說,語言本來就是需要新陳代謝、不斷發(fā)展的,好的網絡語言將會被吸收進語言體系中。例如,“雷人”這個詞就成功地把名詞變成了動詞,而且很形象,“囧”字的挖掘,是活學活用的結果,“給力”一詞甚至登上了《人民日報》,這都體現了語言創(chuàng)造的全民性。
“咆哮”“私奔”也要有底線
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一場青年論壇上,南方某大學的學生代表當場建議將“有木有”“傷不起”等“咆哮體”元素,運用于大學政治和歷史課教學中,不過這個提法令現場不少同齡人感到無法接受。
大學生李濱認為,盡管自己也常用“咆哮體”在網上說話,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不能濫用。否則反而讓人覺得是在“嘩眾取寵”。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師侯靜認為,“借助‘咆哮體’等來展現自我、表現個性,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時也需在不觸碰道德底線、不傷害他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則下進行。”《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紀連海前不久也提出,“咆哮體”應當區(qū)分場合使用,在某些場合,可能會是荒謬的。
嚴鋒分析,限于百余個漢字以內的微博,引起了更多人對遣詞造句的興趣,但創(chuàng)作本身不可以隨便胡來。每個主體在進行情緒化表達的同時,也要有“自我克制”這條原則。
郝銘鑒分析,其實網上也存在相當多的“語言垃圾”及語言暴力現象,不合規(guī)范的語言使用也大量存在,“看上去很熱鬧,但很多是要被淘汰的。”例如“杯具”“洗具”這種混淆視聽的網絡流行詞,可能就是曇花一現。
他還提醒說,時下也有一些商業(yè)行為和市場炒作,肆意搭上網絡語言和句式的“快車”,網絡水軍則在幕后推波助瀾,這時的“咆哮”和“私奔”就可能不那么單純了。他認為,應當積極看待網絡流行語和層出不窮的句式,但具體的語言文字表達,還要看場合、語境、對象及表達目的而定。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