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大城市應創造條件變“悲催”為“歡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悲催”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心態,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心態,比過去的“北漂”更能感動人。
“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這類‘蕩來蕩去的人’,他們一方面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一方面自己的故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兩個地方都沒有太強烈的歸屬感?!睆偷┐髮W教授顧曉鳴說。
“‘悲催’里既有對工作條件和收入的不滿意,也有對房價物價上漲的無奈,既是一種自我調侃,也是一種渲泄??傊且环N不平衡的心態。”夏學鑾認為,造成這種心態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矛盾。
而對于網絡上的“悲催”情緒,夏學鑾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帶有一種心理渲泄的成分,其實這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都是積極、樂觀的,要注意不要把網絡上自己標定成弱勢的消極心態“日?;薄M瑫r,政府部門要對社會心理進行必要的引導,弘揚社會的公平正義,讓人們體會到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獲得的好處。
顧曉鳴建議,應在高校加強擇業和擇居的指導,幫助他們作出最優選擇?!安粌H僅要讓學生在畢業前就清楚地了解到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公司,還應該讓他們了解到自己適合居住的城市,并幫助他們為此做出準備。”
專家還建議,應切實將降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降低戶籍門檻,為人才留下來、為年輕人的奮斗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社會能解決好這些年輕人的心中隱憂,再加上年輕人本身就蘊涵著的巨大奮斗力和創造力,“悲催”必然變“歡顏”。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