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三】“粉絲”也能當商品 “僵尸粉絲”造泡沫
(核心網事)網友王子林告訴記者,上微博總是碰到“花錢買V”、“要求互粉”的現象,一些明顯是“僵尸粉”,這些“僵尸粉”擁有一張美女頭像、一個瓊瑤式昵稱、“白領”職業信息也很誘人,但除了發布一些轉載的信息外,沒有任何原創。
其實,一些博主花錢加V、花錢“買粉”、要求“互粉”就是想抓人眼球、滿足出名的虛榮心、或想小投入搞投資收益。
“中國網事”記者電話采訪了一家專門從事賣微博“粉絲”數量的公司。該公司人員介紹,他們賣的“粉絲”不像一般的“僵尸粉絲”,這些“粉絲”是有頭像、博文、地址和職業等信息,還會自動發帖更新,跟真的“粉絲”幾乎一樣,具體價格是1000“粉絲”30元,2000“粉絲”50元,10000“粉絲”是150元,通過網銀支付服務費用。
該公司人員告訴記者,只需要一個軟件和一個服務器就可以刷“粉絲”了,公司只提供刷“粉絲”服務但并不出售軟件。
(記者觀察)國內微博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微博營銷受到了廣泛關注,但同時也出現了虛擬“粉絲”的產業鏈,假“粉絲”制造了泡沫,使占微博絕大多數的普通用戶體驗下降。
微博的確可以給企業帶來便捷的營銷渠道,但是單單追求“粉絲”數量背后的經濟利益,通過發帖機或者是“網絡水軍”來操控微博,就會讓微博營銷的正面效果逐步淡化。在經歷了一段“粉絲就是客戶”的瘋狂后,相信商家會注意到只有活躍用戶才是真正的受眾。
(專家點評)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樂媛說,許多被冠以“微博營銷”名義的公關公司將數以百萬計的微博“粉絲”看作是精準廣告投放的目標對象。從根上來講,廣告營銷的利益是促使販賣“粉絲”的真正原因,只有讓用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被欺騙,相關微博網站從社會責任出發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目前的亂象才有可能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