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能為了保護民族產業而損害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損害消費者健康的前提下,我們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漸進地提高質量呢?
最近,公眾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質疑,是對國產乳品質量不信任的一次小爆發。提高乳品質量,重塑消費者的信心,養殖戶、乳品企業、行業協會、政府,都責無旁貸。
奶牛養殖業是乳品質量把關的源頭。擴大規模化養殖的比例,是提高生乳質量的重要途徑,有多種方式可以實現。比如成立奶業合作社,或者政府建立標準化的養殖小區,奶農把自家的牛放到養殖小區中,按照統一標準管理。有實力的乳品企業,也可以自建牧場與養殖場,建立自己的核心奶源地,讓生乳質量更加可控。
總之,我們既要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也要理性地尊重客觀現實,要在兩者當中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加速提高乳品質量,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反方
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
維持現有標準 廣大百姓不買賬
對于中國去年出臺的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業內有一種聲音:這是一夜之間倒退了25年的標準,也是全世界最低最差的一個標準。
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說,這個標準是尊重國情現實以及保護中小奶農的利益,我覺得這兩個說法都站不住腳。
我們現有的條件難道就不能生產出高蛋白的牛奶?顯然不是這樣的。
只要舍得給牛精飼料和優質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就會得到提高。如果提高標準的同時提高收購價格,不達標的都不能賣,那一方面奶農不能不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有足夠的成本,高標準養牛自然高標準產奶。
現在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散養為主的格局,產不出高品質的奶。比如很多人認為散養衛生條件差,保障不了菌落總數達到高標準。可事實上,減少菌落總數,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
牛奶在剛離開乳房的一瞬間,其菌落總數其實非常低,每毫升不過3000—5000個,最多也不過1萬—2萬個,而之后能達到200萬個,主要是在牛奶離開乳房進入加工環節這一時間段造成的。
也就是說,造成細菌超標完全是收奶站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在從牛奶擠出送到收奶站之前,農民可以用冰塊包住牛奶的容器,這土辦法不難做到,效果也很好。
再看照顧中小奶農的利益的說法。其實新標準實施一年,奶農并沒有從中得到很大實惠,反而間接地受害。
按說國內的乳品需求增長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卻出現了奶農倒奶、殺牛的情況。如果銷路好,獲利豐厚,奶農怎么可能輕易把牛殺掉,主動退出呢?
低標準的乳品,國內消費者是不買賬的。現在很多人都想盡一切辦法買國外的乳制品。國內不惜高價買、出國大包小包帶、冒著不辨真假的風險網上代購,充分顯示了我們老百姓對國產乳品消費信心下降。
消費者沒有信心,奶農最終也賣不掉奶,或者說賣不上價。上周,還有奶農跟我反映,一斤原奶價格掉到1.2元,甚至還有8毛錢的,連飼料和人工成本都不夠。虧都虧死了,還受什么益?
降低標準,誰獲利了?乳品企業。飼養成本降低,企業比較容易的收購低價奶源,有條件以更低價格占領市場。企業規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在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專家在各地調研,提出提高標準的意見,基本沒有被采納,顯然是有大企業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