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預報中的大雨再次和北京“擦身而過”,只在南部地區下了小雨。北京市氣象臺解釋,雷雨發生的天氣狀況隨時在變化,預報是一個逐步更正的過程。目前我國對于暴雨的預報準確率為20%,比發達國家略低。(7月3日《新京報》)
雖然人們習慣于拿“天氣預報你也信”作為日常問候語,但到了一定時間就看《天氣預報》,仍然是許多市民的生活習慣。對于氣象臺或氣象局來講,勇敢地承認“暴雨預報準確率為20%”的確是一種進步,還可能挽救部分已經喪失的公信力。因此,“暴雨預報準確率為20%”的事實雖然可恨,但能夠勇敢地承認也很可愛。
近些年來,天氣預報遠遠落后于新聞報道的事實已然十分明顯?!邦A報”已經和它本來的語意“漸行漸遠”,天氣預報經常表現為“天氣后報”。去年冬春的西南大旱,今年春天的長江中下游大旱,都是在有新聞報道了當地吃水難、用水難、胡澤干涸的事實之后,才在天氣預報中漸漸體現出來的。此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遮丑心理所致;另一方面,則與我國天氣預報不夠準確不無關系。
客觀講,預報天氣是項世界性難題。到了夏季,天氣預報更是難以準確預報,正所謂“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就算是家長也不可能摸清楚自己的孩子什么時候哭、什么時候鬧。對西方國家來講,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也并非無懈可擊。科技水平最高、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也經常無法預報到颶風與龍卷風。對這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公眾應該拿出更多的耐心來對待我國氣象局或氣象臺。
但是,“不能準確預報”不等于氣象局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或是擁有了可以傲慢的理由。勇敢地承認自己水平有限的事實,并確立下一步努力的目標,是氣象部門對全社會和全體百姓應該有的態度。作為官員,承認“我國對于暴雨的預報準確率為20%,比發達國家略低”的積極意義有兩個:其一,承認差距、認識到不足,是所有公共事業單位應該有的態度;其二,提出了一個如何達到發達國家預報水平的命題,這可以看成是一個目標、一個承諾。
對于氣象部門來講,再不承認差距、提出努力目標已經不行了。舉個例子:許多天氣預報中有空氣污染指數的預報,但是我們很少聽見“輕度污染”、“重度污染”這樣的預報,相反,“空氣質量優”、“空氣質量良”卻成了最熟悉的話語。事實果真如此嗎?在某產煤城市,“市民每天所受污染都超過兩包煙”的事實已經無可爭辯。那
誰也不能說,天氣預報一定是100%準確的,但只要天氣預報準確率還有提高的可能,氣象臺就應該為之而努力。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乎百姓利益、關稅國民生產的問題,還是一個關乎政府部門形象的問題。氣象部門應該具備這樣謙虛務實的態度,給公眾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信息。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