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故障原因的諱莫如深,還是對列車應急服務的準備不足,抑或是對事后賠償的斷然拒絕,都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是長期缺乏市場競爭下“鐵老大”養成的痼疾。然而,“鐵老大”必須意識到,高鐵來了,自己所處的市場地位變了!過去,鐵路發展主要依賴裝備現代化的提速。現在,更需要服務精細化和運營市場化的提速。
京滬高鐵開通不到兩周,4天3次故障,列車大面積晚點,其運營品質和工程質量遭到了社會質疑。身邊不少人都在追問,“京滬高鐵究竟怎么了?”
平心靜氣而言,處于磨合期的高鐵,偶然因天氣等不可測原因,出現不影響安全的故障,大部分旅客還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面對如此密集的故障,鐵路部門只是強調“京滬高鐵有非常高的安全系數,任何一點故障系統會自動導向安全”,實在無法服眾。故障究竟是何緣故,這些故障為何在試運行中沒有檢測出,今后類似故障會否持續發生,持續發生故障后的高鐵是否還能安全運營……這些百姓最關心、也最應該知曉的問題,無論是作為行業主管的鐵道部,還是作為運營單位的京滬高鐵公司,都沒有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耐心解釋。這才是讓公眾無法接受的。
高速鐵路是鐵路技術升級的新成果。由于不了解、不熟悉,許多旅客對其如此高的運營速度和如此密的發車頻率,本就心存畏懼和疑惑。在發生故障時,就更需要鐵路部門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解疑釋惑,穩定旅客情緒,消除社會恐懼。
高速鐵路又是鐵路部門投向市場的新產品。高鐵票價遠高于普速鐵路,因此旅客的消費預期也高了,不僅對列車準點率、舒適度有著更細致的要求,也在服務賠償等方面有著更強烈的維權意識。但是,在列車故障期間,列車服務混亂、物資供應不足;故障解除后,責任認定不明、賠償標準不清,這些都會損害高鐵的市場信譽,使消費者避之唯恐不及。
無論是對故障原因的諱莫如深,還是對列車應急服務的準備不足,抑或是對事后賠償的斷然拒絕,都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是長期缺乏市場競爭下“鐵老大”養成的痼疾。然而,“鐵老大”必須意識到,高鐵來了,自己所處的市場地位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