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騙局頻頻引發司法案件暴露頑疾
記者走訪沈陽地區多家法院了解到,近幾年來因高招騙局頻頻引發司法案件。以沈陽市鐵西區法院為例,幾年前一年就辦理一至二件招生詐騙類案件,目前這一數字已上升至五起左右,且涉案數額有逐年增大趨勢。
據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邊鋒介紹,進入7月,全市兩級法院審理了多起招生詐騙案,騙子通常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他們都和考生家長是“半熟臉”——如果雙方誰都不認識誰,自動找上門辦理高招,沒有人會相信;一部分騙子是通過第三方朋友與考生家長認識,還有一部分是雙方認識,但聯系并不密切,考生家長并不了解對方真實情況。
邊鋒還說,從行騙伎倆看,騙子往往采取“步步為營”的方式,分多次騙取錢財。他們總是聲稱要疏通各種關系,或是處理各種情況,今天要幾千元、明天再要幾千元,直至索要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得手后便逃之夭夭。
遼寧社科院研究員侯小豐指出,利用高招錄取行騙的人日漸成為群體,可以稱為“高招販子”,是伴隨高考招生中某些腐敗現象產生的社會怪胎。這幾年“高招販子”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以更主動的姿態出現在低分考生和望子成龍家長的身邊。“高招騙子所設騙局并不很高明,中招者卻層出不窮,且價格似乎越漲越高。”
侯小豐認為,一些家長對高招錄取的投機心態,是高招騙子得以滋生和存在的最大原因,家長期望通過不正當甚至非法的途徑為孩子打開大學大門,騙子們就投其所好,設置騙局騙取錢財;另外,高招騙局頻頻引發司法案件,也暴露出相應監管的缺失,高招期間負責招生的人群真偽難辨,從高校自身、到各地的招生主管單位,均不同程度存在監管不力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