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切勿“一刀切” 標準要因地制宜
從記者初步的體驗情況看,各個醫院所面臨的問題并不相同,那么如何能夠讓“10分鐘”指標真的落實下去,如何真正緩解百姓的看病之苦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
廖新波在談及“10分鐘”指標可行性時明確表示:“不是不可行,要看怎樣實現流程優化,怎樣調動人力、物力,合理使用有限的場所、人員、資源。但是盲目地‘一刀切’是難以達到目標的。”
對于指標發布后“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情況,廖新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落實這個標準時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根據醫院自身情況來決定,大醫院、小醫院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對于一家中等醫院‘掛號十分鐘’完全是可行的,但是B超和X光設備比較復雜,要達到標準就比較難了。”
除了可行性,現在不少患者還擔心縮短了掛號時間會將壓力傳導到診療環節,從而導致醫生倉促治療,影響到就診質量。廖新波則認為:“整個就診流程是一環接著一環的,掛號只是第一個環節,只要醫生和醫院對病人負責,縮短掛號時間而影響就診質量的情況就不會發生。”
在此次記者體驗的朝陽醫院和協和醫院的確都沒有出現壓縮診斷時間的情況。其中,朝陽醫院在推行預約掛號之后,較好地分流了病人,每個科室前排隊候診的病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比如之前的張女士候診時前面只有一位病人。而協和醫院情況更特殊,該醫院每天發放的號源,數量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每天就診量是恒定的,這就不存在擠壓醫生問診時間的問題了。
對于如何徹底解決“看病難”問題,廖新波認為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出臺相應措施,比如繼續落實醫院信息化建設,推行預約掛號、“一卡通”等措施;二是加大縣級以下醫療機構的建設,從根本上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局面。
最后,廖新波建議廣大患者,不要扎堆到大醫院去,不要盲目迷信專家,“這也是解決‘看病難’問題的一個關鍵所在”。
媒體報道的各地情況
海口:10分鐘“達標”很容易
與內地大型醫院門診量相比,海南二甲以上醫院門診量不大,門診掛號不足10分鐘很常見。在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國興門診,基本上是隨掛隨走。從掛號到候診,整個過程只用5分鐘時間。
長沙、鄭州:檢驗、繳費“老大難”
在長沙,雖然掛號排隊時間可以控制在10分鐘以內,但候診、繳費和檢驗的時間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孕婦周女士為了B超檢查,在醫院足足等候了3個小時。
與長沙的情況相似,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劃價、交費、取藥排隊等候時間多不超過10分鐘,但等待B超、X光等檢驗的時間則通常要超過1個小時。
沈陽:要“達標”有點難
在遼寧沈陽,衛生部的“10分鐘”規定在短時間恐怕很難實現。據當地記者調查體驗,在沈河區某三甲醫院,僅掛號一項就遠遠超過10分鐘,而且在繳費環節也足足花費了20多分鐘。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