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氣溫接近34攝氏度,樓下那些已經站了幾個小時的人開始“不耐煩了”。
“好下來嘞!走下來要么跳下來都可以的。”有人笑著說。
“你爽氣點兒,要跳趕快跳。”也有人抬頭向樓上喊。
現場有人嬉笑著向木然的女孩做出“勾手”的姿勢。在沈戩當天拍攝的視頻里,圍觀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哄笑,視頻里模糊地傳來類似“跳啊”的聲音。
而叫囂的人們與女孩之間的距離,不過十幾米。
就在這位記者的身旁,兩個中年男人甚至設立了“賭約”:“她肯定不會跳,不信我跟你打賭,跳了,晚上我請你。”這些人都讓沈戩覺得,自己并不在一個跳樓現場,而更像是在一個“熱鬧的片場”。
然后,就在抱著肩膀圍觀和起哄的人們來不及注意的一個瞬間,女孩從5樓墜落。
“砰”,一聲巨響。
顫顫巍巍地舉起竹竿般細而蒼老的雙臂,不斷來回揮著,“不要跳,不要跳”
人們懷疑,女孩是被起哄聲推下樓的。
上海一家媒體的記者鄔佳文在女孩墜樓前的幾分鐘到達現場。他還記得人群中曾經傳來一個輕松的男聲:“這才多高啊,跳下來也不會死。”
而在沈戩一年零兩個月的突發新聞報道生涯里,8月23日已經是他第六次接觸跳樓現場,“幾乎每一個現場都會有起哄者,但這次的人數特別多”。
除了女孩自己,也許再沒有人知道,她最終墜樓是否與地面上人們“跳啊跳啊”的喊聲有關。
畢竟,很多人都曾想盡辦法營救女孩。周澤驊或許是所有營救者中最特別的一位。這個瘦高老人的住處距離152號樓不遠。他今年93歲,頭發和眉毛全都白了。這個虛弱的老人幾乎每天都在復制同樣的生活,坐在輪椅上被保姆推到小公園里和老街坊們聊聊天兒,或是在家用放大鏡讀讀當天的報紙。
他每說幾句話,都要伴以一陣劇烈的咳嗽。他的耳朵也不靈光了,有時,想要與他交談的人不得不湊在他耳邊大聲地重復自己的問題。但8月23日的下午4點,他卻仍從樓上的鄰居那里聽到了有人想要跳樓的消息。
坐在那輛鋼圈已經生銹的輪椅上,老人來到了152號樓樓下。人太多了,他不得不站起來,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蹭著,直到警戒線前。他看不清女孩的相貌,只見到她“穿了一雙運動鞋,腳在窗臺下晃”。
周澤驊焦急地沖著樓上喊:“不要跳,不要跳,有什么事情回家和媽媽講講,就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