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還債”恐難治高校“虛胖癥”
高校靠“賣地還債”茍延殘喘地求生存,真是令人大跌眼鏡。想必陷入如此尷尬境地的,并非僅是湖北高校。正如報道所稱,除了政府投入不足、校園建設上不切實際地貪大求全等原因之外,高校盲目擴招是直接誘因。問題是,一些高校已經全身虛脫浮腫,“賣地還債”是否就能回天有術呢。
長期以來,由于沒有考慮人口基數下降的因素,高等教育無序發展現象愈演愈烈,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過多過濫,也造成了高校之間為掙搶有限生源而進行惡性競爭,破壞了高等教育的正常秩序。
譬如,高校盲目擴招,就為今天身患“虛胖癥”埋入了禍根。面對高校擴招的狂潮,一些高校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便盲目跟進大肆擴招。而擴招的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擴建校舍。由于自身經濟實力不濟,于是就紛紛借貸上馬基建項目。但因擴招進展受挫,生源不足,高校只得背負著沉重的債務運轉,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夠保證教學質量?最終必然自食“賣地還債”的苦果。
毋庸諱言,隨著適齡入學人口的減少,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通過竟爭實現優勝劣汰,這是事業發展規律,高校也要遵循這個規律。因此,有些高校因為規模小,設施設備落后,管理不善,教學質量差,加之債臺高筑,已經陷入了破產的邊緣,就是“賣地還債”,恐怕也難以使其起死回生了,淘汰一部分不能適應競爭的高校,也是必然的選擇。
對于某些高校因此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大可不必為此過多的憂慮。而恰恰相反,人口基數的下降,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更加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結構、規范管理、提高質量,而遠非“賣地還債”,替盲目擴招埋單這么簡單。(新華網張西流)
高校負債負的更是人才債
高校的“負債表”令人憂心忡忡——根據審計結果,到2010年底全國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屬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債務,金額約為2634.98億元,應該說規模不小。
至于高校負債的原因,社會上基本形成了共識,主要癥結是盲目擴招,而擴招又加劇了擴張。在擴招政策的引領下,生源源源不斷,刺激著高校擴容擴建。同時,高校間的生源競爭,依靠的除了高校實力排名之外,還有硬件比拼。大學城一個比一個規模大,一個比一個檔次高。高校不斷擴張,也給GDP作出了巨大貢獻,粉飾著地方的政績工程。
在高額負債的情況下,“政府不全買單”成為諸多負債高校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最嚴峻的問題。高校拿什么償還債務?或許,還有一點閑置土地,現如今土地增值了,拿出來賣。除此之外呢?在收費有著嚴格標準的情況下,亂收費似乎難以“實施”;校辦企業或能起一點作用,也只怕是杯水車薪;出賣“冠名權”不失為一招,但那也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備的資本,最多就是名牌高校可以得到“真維斯”們青睞……實在沒招了,只能申請“破產”或“倒閉”。其實,由于生源枯竭等客觀原因,高校倒閉就在眼前。
高校負債,除了“經濟債”,更是“人才債”。高校間的競爭,比的不是“教育力”。當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家有目共睹,就業率在“注水”情況下出爐,畢業生在低薪水平下掙扎。高等教育既不能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又不能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崗位需求。
林立的大學城沒有讓大學生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反,只能臣服于林立的就業歧視、就業門檻之下。當然,就業難題非高校一家之責,整個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首先要深刻反思。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大學精神的精髓不在于比拼硬件條件,而在于以優秀的師資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但現如今的大學精神,正在被經濟負債壓得喘不過氣、正在被大學城趕出“圍墻”、正在被商業功利所束縛……大學精神式微,埋下了人才培養的重大隱患,已經成為實施“人才戰略”的瓶頸。
負債總是要還的。解鈴還須系鈴人,高校背負的“人才債”恐怕也只有通過自身的改革來償還。
來源:半月談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