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史樹青,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楊伯達,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玉器專家。王文祥,世界文物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主任。李勁松,中國寶玉石協會原秘書長。楊富緒,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主任。正是這五位大名鼎鼎的鑒定專家,隔著玻璃在“光看不上手”的情況下,將兩件自制的所謂金縷玉衣估價為24億元人民幣。
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的起訴書中,我們看到了證人牛福忠的證言。“‘玉衣’是牛福忠用謝根榮給其玉衣片所串,并不值多少錢。謝根榮堅持找專家給‘玉衣’作鑒定和評估,牛福忠就找了王文祥,王文祥又找了楊伯達、楊富緒等人。后來這5個專家給‘玉衣’寫了文字說明,評估價:24億。謝根榮給了專家幾十萬評估費。”五位可能全國最頂尖的專家,怎會在一件偽造的金縷玉衣上打了眼?正是這場至今仍存爭議的鑒定,事實上卻幫助謝根榮獲得了銀行的巨額貸款。
(電話采訪)
原故宮博物館的副院長、著名玉器專家 楊伯達:
24個億,這簡直是破天荒了。幾十分鐘,就是走了一下看了看,也沒有從玻璃柜拿出來。
記者:
那當時沒有要求拿出來看一看嗎?
楊伯達:
這個事情我也沒有要求,因為隔著玻璃,看也不方便。大家一起看一看,完了該簽字,簽完字,吃了頓飯就走了。
白巖松:
果真是專家,相當得厲害。當時的金縷玉衣都放在玻璃的這樣一個柜子里頭,然后幾十分時間,幾位專家轉了一大圈,然后就有一些細節,比如說接受采訪的時候,李勁松就說,史老(史樹青),大權威,史老說這個價值是很高的,史老說的話是很尊重的。然后北京大學的寶石鑒定中心主任楊富緒說,史樹青是公認的老大,史老說什么我們就跟著說什么。然后就在值24億這樣的上面都各自簽了字,用像剛才專家說的話,吃了頓飯然后就撤了。但是這樣一個故事帶來的后果卻很嚴重,后來有很多人問,你們難道沒有仔細去看嗎?看看其中兩個回答,楊富緒說:“不是沒法駁,而是沒考慮駁…面子唄…”李勁松說:“他(史樹青)是權威。我始終認為,我們的意見只是參考,不具備法律責任。”
在這兒要給大家提供一個細節,在這五位頂級的鑒定專家當中,現在只有一位是去世了,就是史樹青這位老先生。因此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其他的這四位專家都把責任推到史老那兒去了,因此馬未都也認為這有點太不厚道了,怎么能往那邊去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