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10月9日,市民在沈陽遼寧省博物館欣賞《新富春山居圖》。 新華社發(張文魁 攝)
百姓的“第二起居室”
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長,去博物館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時尚的休閑方式。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在這里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我一般一個星期來兩次。”劉大爺正在中國電影博物館仔細閱讀動畫制作原理,他是一名夜班保安,家住燕郊,來一趟博物館需要2到3個小時,“我對電影比較感興趣,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出來的。”
“參觀博物館就好比看書,不能走馬觀花,要細細品味,但它又跟看書不一樣,書本都是理論,而博物館很直觀、很形象。”劉大爺說,他笑稱自己早已把博物館當成“第二起居室”。
對此,宋向光教授認為,我國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給百姓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這有利于民間的藝術創作和學習研究。
“三貼近”推動質的轉變
歷時4年改擴建、耗資25億元精心打造——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躍成為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目前,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總數已達1700余個,約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8%。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計撥付52億元,對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進行門票減收、運轉經費增量和改善陳列布展等方面的補助。
但隨著免費開放工作的逐步深入,博物館管理運行中的一些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譬如機制改革迫在眉睫、經費保障機制尚待健全、博物館體系急需優化、陳列展示和服務質量亟待提升,以及文化產品難以滿足觀眾需求等。
對此,文化部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高博物館運行的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推動博物館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盡快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這是博物館免費開放成功的關鍵所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