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真難當
——從幼兒園到考研究生、找工作、晉級升職、買房買車,不靠拼搏靠“拼爹”,已從潛規則演化為顯規則
邱云明在備考研究生,家里已托關系找到了導師,國慶后讓他去北京接受單獨輔導。“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妥,不靠關系,跨校考研難上加難。”他說。不僅考研存在“人際直通車”,如今從小學擇校、高考加分到畢業求職乃至單位晉級,“拼爹”的影子無處不在。
據對西部某省會公務員隊伍的一項調查顯示,父母是“公務員”的比例最高,達到33.3%,父母是“普通職工”的占26%,而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的比例最小,僅占2.8%。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馮軍旗為撰寫博士論文,曾在中部某縣掛職鍛煉兩年,他調查發現,一個副科級及以上干部總共才1000多人的農業縣,竟然有161個家族關系網分布。直系、旁系、聯姻……只要進入這個關系網,仕途便一帆風順。
專家指出,教育和因教育而獲得的技能,是現代社會主導社會流動的最重要機制。過去,平民或農家子弟改變命運的主要路徑是:家庭貧困——發奮讀書——考上大學——順利工作——改變家境。但現在這一傳統的底層向上流動模式已被打破,由于缺乏科學公正的人才評價體系和充分競爭的人力資源市場,教育投入的價值并未充分體現。生而平等的個人奮斗正在和“生而不公”的戶籍、家庭出身、人際脈絡等,進行著艱難的角力。
“好爸爸難當!”程軍在地方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女兒今年讀初三。“有點根基門路的父母,甭管孩子咋樣,都能進大企業、進機關,咱孩子不差,不能輸在父母‘不給力’!”程軍說,除了教育費用、鋪墊人際關系的開銷,他還想給孩子攢一筆買房子的錢。“房價這么貴,起碼也得幫個首付款吧。”
對普通百姓而言,做個“好爸爸”,除了要面對無權無勢的無奈,還要面臨經濟上的重壓。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員對上海市徐匯區746戶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1/3以上有兒子的家長認為應全力幫助兒子解決住房費用,無兒子的父母也有15%認為應盡力承擔女兒的住房費用。“成年子女潛在的延伸撫養成本難以估量。”徐安琪說,調查中,有很多隱性“傍老”是無法用具體數字來統計成本的。“即便父母為子女解決或部分解決了購房款,他們還要擔負子女下一代的養育費用。經濟成本尚可估算,父母為兒女付出的時間成本、健康成本、精神成本,卻是遠遠無法統計的。”
為這一“拼”,程軍白天上班,晚上兼職加班,40多歲的年紀,已經疲態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