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線、剿團伙”,民警化裝成學生和商人等展開千里追蹤
記者:鎖定犯罪嫌疑人之后是如何繼續偵查的,被拐小孩如何獲救?
楊世杰:專案組發現萬引娣具有很強的反偵查能力,幾次差點跑掉。10月5日,萬引娣又在遵義火車站附近作案,拐走一名小男孩前往遵義客車站。
這時擺在專案組面前的是一個兩難抉擇:是立即抓捕,還是一路跟蹤前往重慶將拐賣兒童犯罪團伙一網打盡?繼續跟蹤風險太大,一旦中途失去目標,如何向孩子家長交代?
經過慎重考慮和計劃,專案組決定“打上線、剿團伙”,并繼續部署跟蹤人員。10多名民警化裝成情侶、學生、商人等也乘坐了前往重慶的客車,另有兩輛車一路跟隨,千里跟蹤萬引娣。同時,民警也在暗中保護被拐孩子,防止萬引娣中途帶著孩子下車。
走出重慶火車站,萬引娣買票前往陜西安康。在安康,她又買火車票前往陜西漢中。10月6日,火車到達漢中,一個名叫李俊麗的婦女前來接孩子。半個小時后,李俊麗將孩子帶至買主家中進行交易。在交易現場,辦案民警對萬引娣、李俊麗、陳文俊、陳忠秀四人同時實施抓捕,被拐賣的孩子獲救。
記者:抓到這4個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后,又是如何偵破了包括18人的拐賣兒童犯罪團伙?
楊世杰:這4個犯罪嫌疑人幾乎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而且都因為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被公安機關打擊過。在審訊過程中,他們起初拒不交代,甚至用自殺威脅民警。
為此,遵義市公安局抽調了5個縣區市的26名審訊高手,于10月7日趕到漢中進行審訊。4名犯罪嫌疑人在輪番攻心戰下,終于交代了另外14名參與拐賣兒童的犯罪組織成員,同時交代了這些人在河南、河北、重慶、陜西、貴州等地的詳細情況。
隨即,貴州省公安廳展開抓捕行動,14名犯罪嫌疑人陸續落網。
犯罪團伙通過拐賣鏈條,把孩子拐賣到陜西、河南、河北等地
記者:被拐賣兒童是如何被轉移的,又被賣到了哪些地方?
楊世杰:在這個案件中,一名犯罪分子在遵義作案,約兩個月作一次案。作案后,馬上就把小孩送到重慶,這種作案方式給警方偵查帶來了很大難度。
從貴州到重慶,重慶到陜西,這是一個中轉。陜西的犯罪嫌疑人,一方面把孩子直接賣到河南安陽,另一方面有時也會賣給他的下家陳忠秀,陳忠秀再把買來的孩子轉賣到河南、河北。通過這一拐賣鏈條,很多孩子就被拐賣到了陜西、河南、河北等地。
記者:目前,被解救孩子是如何安置的?
楊世杰:這批被解救的孩子大多在2歲到5歲之間,年齡太小,而辦案民警中只有3名女民警,不能很好地照顧這些孩子。為此,公安機關抽調了15名年齡在30歲左右、有照顧孩子經驗的女民警前往照顧,并負責護送孩子回家。
另外,目前警方正在加緊進行被拐兒童的DNA比對工作,爭取盡快讓孩子們回到父母身邊。
增強防拐意識,建立打拐防拐長效機制
記者:對于孩子家長來說,應如何防范孩子被拐賣?
楊世杰:在這個案件中,被拐賣的孩子父母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夫妻二人都外出做事,就把孩子交給別人看著,甚至有稍大一點的小孩被獨自留在家中。
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小孩子一般不會跟陌生人走,但在周圍沒有熟悉的人的時候,第一個接近孩子的人,孩子就會有親近感。甚至被嚇唬一下,孩子就會跟著陌生人走,這就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因此,首要的是孩子家長對兒童看護要到位,要增強防拐意識。
記者:如何建立一種打拐、防拐的長效機制,不讓這種拐賣兒童案件再次發生?
楊世杰:拐賣犯罪的成因十分復雜,單靠公安機關的打擊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需要相關部門認真落實國家反拐行動計劃,齊抓共管,開展綜合治理,建立長效機制。
同時,廣泛開展反拐宣傳活動,增強群眾的防拐意識是很重要的。這些孩子的DNA比對完成后,公安機關將舉辦一個認親儀式,也將以此為契機宣傳增強反拐意識的重要性。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