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張景珍在饅頭攤前等待顧客。 “攤主回家吃飯。買饃請把錢放到箱子里。謝謝合作。買饅頭的請留錢。”這幾天,鄭州市緯五路62號院熱鬧起來了,不時有陌生人來巷口打聽一位賣饅頭的老大娘。人們爭相傳議,年過七旬的她賣饅頭不用守攤,回家吃飯休息只需把攤子一撂,顧客拿了饅頭自然留錢。“比自動售賣機還強。”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吉林長春一家餛飩小店,一位行乞老人經常拿游戲幣當硬幣買餛飩,店主卻一直不拆穿,每次都給老人一碗餛飩;河南鄭州街頭賣饅頭的張老太經常不守攤,只放一個公告牌讓顧客拿了饅頭自己留錢……在“小悅悅事件”、“許云鶴案”頻現的背景下,行善真的很難嗎?面對“道德滑坡”的哀嘆,如何看待身邊普通人的善行?
聚集信任的正面能量
“無人售饃”只因堅信天下無賊,張老太心體光明,而顧客也十分自覺,呼應著她的信任。基于善意想象的共情、互信,恰是這種默契的支點。
在“一個饅頭攤譜寫的佳話”中,張老太和顧客們對善的堅守,繪出了愛心的圖標。對等尊重,共同守則,讓溫情延綿。也許,他們無意于托起榜樣作用、示范效應,承載道德增溫的重任,但嘉言懿行,業已形成向善的助推力。
當然,路不拾遺的高蹈境界,或許是熟人社會里的獨特風景。若將語境置換,到了人情淡漠處,“無人看管的買賣局面”可能淪為烏托邦式的情景。在陌生人社會中,除了依賴道德自覺,更在于守則理性的根植人心。信任的濡沫,規則的制約,讓人安分守己。這跟社會學里的“期待效應”很是契合——“信任、期待等具有激勵的能量,可讓人獲取向上的動力,以免辜負他人,失去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在基礎秩序崩壞、道德彷徨的語境下,信任、守則都尤顯奢侈。冷漠圍觀、見義不為,在抽空著善的氛圍;保身哲學的泛濫,在稀釋著道德濃度。“小悅悅事件”引燃的道德焦慮,就加劇了你我的迷惘:一邊是對冷漠鞭撻,一邊又對道德重建手足無措。
在此情景下,“無人售饃”像一汪活水,傾注在了道德洪流里。在冷漠的背影外,個體自覺織成了又一種道德鏡像,慰藉人心。制度缺陷、法律困境應補全,而我們,也應培育呵護道德生長的心靈土壤。
堆砌信任,涵養公序良俗,方能推動道德車輪的隆隆前行。美國社會學家貝拉曾說:“主動參與和積極的公民生活,對心靈習性的生成至為重要,它可以抵制個人主義的消極面,減緩分離性文化與聚合性文化的張力”。道德縱然在滑坡,我們也不能順流而下,而應在心中栽下一顆向善的種子。
“無人售饃”在為道德充饑。它讓人懂得,蘊含在公民自身的情懷,可內縮為冷漠自私,也可外延為信任互愛。道德復蘇,需要我們對善的堅守——哪怕它只是“涓涓細流”。(湖北讀者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