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認為,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沉”,其結果不僅是產生大量“男光棍”,更在于其畸形發展所導致的惡果將主要由貧困人口來承擔。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同齡適婚女性短缺,男性就會向低年齡女性中擇偶,擠壓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別的地區發展,城里哥找鄉下妹,富裕地區的男性找欠發達地區的女性,“婚姻剩余男性”最后沉積在低收入的貧困階層。
老家在山東農村的張旭來北京打工已經5年,最近他也在跟工友調侃“光棍節”的話題,27歲的他這兩年甚至開始請假回老家相親。“都是家人托親友介紹來的,因為農村女孩都熱心嫁到城里,我們很難在老家找到對象,而城里的女孩更看不上我們,所以一旦有個機會,家里就舍得花路費召我回去相親”,張旭說因為找對象難,在農村,媒人介紹對象也開始收錢,不論成不成,男女見面了就得給他們錢,“我們這樣的想談個戀愛,不容易”。
“多少愛情死于房價”:都市光棍期待新婚姻法效應
與張旭這樣的來自農村的單身漢相比,城里男孩在面對婚戀問題時也是難掩苦澀,因為要在城市安家落戶,就需要更嚴峻的面對物質對于愛情的綁架。
由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發布的《2010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擇偶標準里,70%以上的女性認為男方要有房子,然而調查同時顯示,有50%左右的男性也希望女方有房子。
房子,這個牽動著中國社會敏感神經的話題,也被都市男女稱為絆倒無數英雄好漢的最后一道“婚坎兒”。從《蝸居》到《裸婚時代》,反映都市婚戀壓力的影視劇不斷受到熱捧,也從側面折射出都市年輕人在權重愛情與房子時的掙扎心理。因為房子不敢戀愛,因為房子戀人分手,因為房子夫妻離婚,在城市,房子讓一些人長期當著“光棍”,同時也讓一些已經“脫光”的人無奈回歸。
在北京一家雜志社工作的劉康半年前和交往了5年的女友分手,他們從大學時代開始戀愛,在工作兩年準備結婚的時候因為家庭的反對而最終結束戀情。“因為買房的事情最后兩家人都談僵了,我們倆夾在中間,爭吵中感情也漸漸變淡,選擇分開對誰都好”,劉康說,他其實也尊重和理解女友父母的堅持,因為自己也希望女友能過得輕松些。對于未來,劉康說他希望能找到一個也能理解他的人。
今年8月,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出臺再次引發全社會關于婚姻與房子的熱議,條文中針對婚后房屋所有權問題的細化,更是被網友稱為“都市光棍男的曙光”。有評論認為,拋去爭議,新法的出臺,至少會對當下社會中過于看重房子的扭曲婚戀觀產生沖擊,年輕人在面對婚戀問題時或將回歸到情感本身進行考慮。
在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物價不斷上漲,社會競爭加劇,都市年輕人處在多重社會壓力的裹挾之下,再加上年輕人追逐潮流時尚的攀比心理,他們的婚戀成本也在不斷加碼。有分析認為,從電視相親節目中的炫富到層出不窮的富豪相親會,“金錢”對于愛情的嚴重要挾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反思幸福與財富的關系,單身的他們比什么時候都強烈的渴望獲得純真情感,而這正是如今的社會最稀缺的東西。
應著“光棍節”的到來,微博情書也再次流行于網絡,有網友在一則微博情書下評論:情書代表著我們對單純愛情的懷念,其實每個還單身的人,心底都渴望在真愛中獲得幸福,而在這個誘惑與陷阱并存的復雜世界里,最靠譜的幸福首先是要因為愛情。
有調查稱,當下中國社會處在適婚年齡的單身人士有1.8億,他們構成了這個“百年不遇光棍節”的主角。無論光棍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度過這個“節日”,當喧嘩過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繼續面對自己感情世界里的孤單。然而,當這種“孤單”累積到1.8億的時候,顯然它就已經不僅是光棍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