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用在哪?
自己苦點要讓孩子有出息
這是一個簡陋的家。一臺老舊電視機、一張裂開縫的餐桌、一個祖輩留下來的老式柜子,還有一臺老式縫紉機,唯一值錢的是一臺較新的電冰箱。這些便是劉新濤的全部家當。其實,電視機是在外打工的弟弟結婚時買的,電冰箱也是弟弟送給他的。
廚房里,放著一大瓶劉新濤做的豆腐乳,這常常是他的佐餐佳肴。
對自己摳門的劉新濤,對孩子們卻很慷慨。家里較窮的孩子的衣褲有破洞、斷線、掉紐扣,劉新濤便花錢托人從集鎮上帶回針線,憑著嫻熟的裁縫手藝,用自家的縫紉機免費為孩子們縫縫補補,那種疼愛比親生父母還要體貼入微。
山里交通不便,一年難得吃上幾回魚肉。每次托人從山下帶回好吃的菜,他便請一些家境困難的孩子來家里“進補”,自家一有水果、餅干之類的零食,他便帶到學校同孩子們分享。
從當年的16.5元錢,到如今的800多元,劉新濤的月工資隨著教師工資調整水漲船高,然而,他的生活卻沒有因此有多大受益,一碗青菜、一碗咸菜、兩個饅頭常常是他的午餐。
貧窮的孩子沒錢買書包、筆、本等學習用品,他就從自己的工資里拿錢去給孩子們買。十多年來,他用為數不多的工資接濟了20 多個家境困難的孩子。
13歲的六年級學生劉凱龍,父母常年在漢打工,家庭貧困。他說:“劉老師在學習上對我很嚴,生活中也很照顧我,他自掏腰包為我買來許多學習用品。”
24年來,劉新濤到底資助了多少給學生,他自己也說不清。他說:“自己苦點沒事,只要山里的孩子今后有出息,我就心滿意足了。”
幸福是什么?
考上大學的伢回家坐一坐
雖然只有7個學生,但劉新濤將課程安排的妥妥帖帖,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科學、英文等課程一應俱全。
由于一心撲在孩子們身上,劉新濤至今都沒有成家。但是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在他的感召下,村主任劉向東來到學校兼任起英語老師。
劉向東說,他很佩服劉新濤。這么多年來,他用瘦弱的肩膀,微薄的薪水,扛起了大山深處村民們脫貧的希望。
村里的孩子們也很爭氣。十多年來,村里沒有一個適齡孩子輟學,相繼有21名孩子考上了大學,成為方圓十里大學生最多的一個村。那些考上大學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要到劉新濤的家里坐一坐,聊聊天。每當這時,劉新濤都倍感幸福。
村民劉春榮的兒子也曾是劉新濤的學生,去年考上武漢的高校。她說,即便收入很低,但劉老師一直很負責對待,從沒缺過課,村民們都很感激他。
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新濤坦承也有過彷徨、動搖。但他說,他想明白了到底追求什么。“山里有我的故園,還有純樸的孩子們。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劉新濤說,24年的堅守,并非是一種刻意追求,而是自然的延續。選擇回到山里,是本能的回報;教書育人,也是一種本能的舉動。
來源:荊楚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