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灰霾天的罪魁禍首
環境監測顯示,2009年,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空氣質量不達標,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氣污染已經呈現出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加劇大氣污染治理難度。
同時,全國一些地區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頻發,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氣,這些都與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細顆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關。
據稱,截至2011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17億輛,其中汽車9846萬輛,摩托車1.02億輛。數據顯示,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天津等11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其中,北京達到464萬輛。
目前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當然,一些污染企業增加也是造成空氣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據資料,中國已經徹底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大量綠地和農田被工廠和道路所占用,城市失去喘息空間,一些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因此下降。
僅珠三角地區的汽車尾氣排放的細粒子顆粒物已經占到污染物比例的20%~40%,和工業排放一起成為污染源的前兩位。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大氣環境專家說,“工業發展超過環境負荷,珠三角從機械污染、化學污染過渡到多種污染并存局面。國外發達國家完成這一污染過程花了200年,而我們只花了30年,就完成了三個污染階段的演變。”
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更多的地方,近20年來城市發展很快,現在基本上隔幾十公里就會有一座城市。城市密集成群,減少了以前存在于城鄉結合部的空氣污染緩沖區,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擴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連成污染關聯度越來越密切的整體。
據介紹,在工業集中的華北地區,PM2.5就占了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大半。
重現藍天任重而道遠
目前,隨著我國對大氣環境的治理,天氣質量有了很大改變。但是,各項數據顯示,中國治污形勢依然嚴峻。
比較典型的是,酸雨污染較重。酸雨區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區,發展到現在的西南、華南、華中和華東4個大面積酸雨區。酸雨覆蓋面積已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以上,我國已成為繼歐洲、北美洲之后世界第三重酸雨區。
從根本上說,這些都是人為惹的“禍”。大量的化工企業建在中國,在為當地帶來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同時,帶走了廉價的產品和豐厚的利潤,留下的是被污染的環境。
對此,在未來20年,中國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大氣污染。
首先是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潔凈煤技術開發力度,提高使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比例,同時積極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次是加快火電廠脫硫步伐,大中城市建成區和規劃區原則上不得新建、擴建燃煤電廠,對不符合城市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市內現有燃煤電廠,要通過建設脫硫設施、機組退役或搬遷等措施,逐步達到環保要求;還有嚴格控制機動車排放污染,嚴格機動車新車準入制度,不斷提高新車尾氣排放標準;再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勵節約能源。
在過去5年中,中國的污染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了14.29%。但中國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負荷巨大,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仍不盡人意。
環保部人士說,未來5年還將加大火電、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產能的淘汰率,嚴格控制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全面加強建筑揚塵、道路揚塵的監督管理,著力解決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的污染等問題,實現到2015年,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降低8%和10%的目標。
目前,我國也首次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
來源:工人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