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共焦慮”催生社會管理新思路
深化社會管理創新 給“公共焦慮”安上“減壓閥”
“公共焦慮”的產生,與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密不可分,考驗的是公共決策能力。
郭巍青說:“在社會管理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樹立社會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只有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社會管理中的協同、自律、互律作用,才能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焦慮”之痛已經在促使一些領域產生新的公共治理思路。
面對紛繁復雜的公眾利益訴求,2011年,我國各地涌現出數萬個“官號”的政務微博群體,受到公眾關注,能夠及時回應熱點和社會關切,探索建立放手讓公眾參與的公共決策模式,實現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成為共識。
以深圳為例,這座城市在舉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沒有采取強制性限行,而是鼓勵市民“自愿申報停駛”。事實證明,這種放手賦予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公共治理思路,贏得了民心民意,短短十多天里,全市主動申報停駛的機動車逾43萬輛,為一座城市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服務。只有讓公眾真正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他們才能增強對公共決策結果的信任感,切實認識到自己的權益和責任,既維護應有的公共利益,也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打消因公共資源、公共空間使用和分配不合理導致的‘公共焦慮’。”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說。
化解焦慮,還應當探索推進新的公共信息交流模式。專家認為,在公共事務領域,政府部門應將信息發布模式從以往自上而下的“決定-宣布”模式,轉化為多渠道、多層次的“反饋-協商”模式。只有暢通公共信息通道,加強公眾“社會心態”建設,才是“公共焦慮”最有效的“減壓閥”。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