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奮斗——我的青春故事》系列訪談之五
主持人:你對自己很嚴苛的衛生標準是怎么想的?人們對公廁衛生沒什么標準,一般情況下不是也可以嗎?
李影:其實一開始我做這個工作的時候,大家也說,小姑娘你這辛苦的工作一天拿多少工資啊?我說不是我拿多少工資,因為這個場所是我的,大家的反映就是在說我,因為我是負責這里的。我想辛苦一點不要緊,這直接反映到管理員的工作態度。那時候大家也教我,你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這個行業確實也沒有人這么要求,但是我做這行我特別關注。沒事的時候我看報紙、看書的時候,偶然看到一個日本關于廁所怎么打掃,或者打掃到什么程度的文章。那時候對于我來說,我剛剛接觸這個行業,那篇文章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我覺得我們的廁所也應該這樣,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李影:我就想打造出這樣的廁所,應該是一個什么形象?現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了,我們的廁所也應該是清潔的,所以那時候自己就想打掃干凈。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居民和領導對我的鼓勵,才使得我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有勁。那時候居民就說你們這里換人了,廁所也不一樣了,我覺得這樣就是大家對我的認可和鼓勵。剛開始我工作的時候,大家也是有一些對我不太信任,覺得我這么年輕可能就做不好,我就想為什么我們年紀輕輕的就吃不了這個苦?我覺得我們年紀輕輕的也都能做得了,為什么大家都懷疑我們年紀輕輕的人呢?他們說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的管這個廁所,管得挺好的,弄得挺干凈的。其實這個話對我來說就足夠了,也是一種激勵。那時候我做這個行業的時候也有這個心理,就是這個崗位會不會被人瞧不起,會不會大家對這個崗位都有偏見,其實我也有這樣的顧慮,但是我想如果我們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了,都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就抱著這樣的態度,雖然辛苦一點,但是換來了大家的一種不一樣的感覺,覺得年紀輕輕的也可以,年紀輕輕也是有這種熱心的。
主持人:讓大家覺得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成績。
李影:所以大家這樣說了,就特別積極,覺得廁所光打掃干凈還是不夠,還是沒有我想的那么溫馨,所以開始動腦筋,買一些盆景,買一些小的東西裝飾一下。
主持人:這都是你自己掏錢買的?
李影:對。都是我自己掏錢買的,我就感覺樓上樓下都好象自己的家一樣。工作環境雖然是廁所,也可以裝扮得漂亮一些。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們進來的那種微笑、那種目光,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很大的鼓勵,所以我就動腦筋想怎么去做。后來發現很多居民、顧客他們有這樣那樣的需求。很多人會問我,幾點了小姑娘?我看手機告訴他們,還有他們一些上班族的人上班很趕的會問,所以我就想我與其天天看手機告訴他們,我還不如買一個時鐘,放在一個醒目的位置,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幾點,這樣可以很方便大家。
李影:然后發現還有人有上廁所看報紙的習慣,所以我就找來一些報紙。我又想我自己也喜歡看報紙,我也可以訂一份報紙,這樣每天可能有一千多人用廁所,其中很多人可能會看報紙。包括我買了很多洗手液、檀香什么的,可以說廁所煥然一新吧。可能大家對公廁有一個概念性的認識,就是“臟、亂、差”,我想我們各行各業都在悄然的改變,我們應該更好的去往這方面做一些工作。那時候因為有人上廁所磕碰受傷,或是在小區鍛煉身體,小孩子不小心哪里劃破了,就到我這里來。那時候外來務工者有20塊錢的保險卡,我用這錢到藥店配了一些紅藥水,萬一碰到有人受傷的話會有這個需求。后來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他們有點什么小情況,就直接奔我這里來了。有一次我們小區一位智力殘障人士摔傷了,跑到我這給我看他的腿,摔破留了很多血,我說用消毒的給你擦一擦就好了。他都可以想到我,他能記著到公廁的小藥箱,我就覺得很開心的。畢竟自己做了這點小事,方便了他人的不時之需。
主持人:可以看出大家改變了對公廁最初的印象,你投了很多的心血。你從農村一直奮斗到上海,包括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很不容易的吧。
李影:我母親在我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我一生下來就是跟爺爺奶奶過的。母親去世以后,父親再結婚了,我和弟弟全部由爺爺奶奶撫養。記得母親去世前看病,欠了很多債,還有我和我弟弟都是由爺爺奶奶承擔起來。我父親組織了新的家庭,開始了新的生活。那時候我就覺得爺爺奶奶對于我們撫養,還有他對我的父親,想給他的兒子創造一個新的幸福,所以就把他的孩子攬在自己的身上。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想這么多,就經常鬧著、吵著,覺得過年為什么都穿不到新衣服,像我們那時候一樣大的小孩,在農村都是很好的,但是像我們不行,因為還欠著債,再加上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也沒有經濟來源,又要撫養我們上學。所以從小覺得一毛錢家里都是很緊張的事情,然后上學的時候,一到交學費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愁了,學費怎么辦,還欠著人家的債還沒有還清,家里的房子下雨還會漏雨,因為是那種草房。所以小的時候就想自己快點長大,長大以后想著自己在家里雖然是女孩子,也是老大,自己有這種責任,怎么樣改善家里的狀況。就沒有太多的心思讀書。
主持人:所以你就輟學了,來到上海打工。我知道你打工的那段經歷也非常艱苦。
李影:其實每個人出來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的憧憬和夢想,我也是一樣。我來到上海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與世隔絕的,每天在車間機器轟隆隆的,晚上在宿舍也睡不著覺,又想家,吃的不適應,語言方面也不適應。也沒有親戚朋友關心,心里的孤獨,還有所承受的身體上的痛苦,那時候我就覺得生活可能每個人的生下來不一樣,可能我們要經歷一些,才會獲得一些更美好的東西。所以那時候我很自信的是,我覺得自己能堅持的,雖然我文化不高,但是我是愿意做事,肯做事的那種。所以任何工作我都搶著做,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盡量的多做一點,不能閑著,不能坐著,或者不能在那里空著,就是這樣。因為是做紡織,有加班,大家都說9塊錢誰愿意加這個班啊,又熬夜。但是對我來說,我是把它看成一種機會,然后特別開心,覺得多勞一點,就多得一點,就會有這樣一種信念。然后就加班,沒想到有一次加班,為了這9塊多錢,差不多讓自己出了事情。就是下班的時候,因為我們晚上加班兩點多下班,平時從廠房出來以后大馬路轉彎回宿舍,那天晚上沒想到我出來,有輛摩托車正好駛過來,兩個人就撞上了。撞上以后,騎摩托車的他也沒停,我就被撞暈了,暈了很長時間,還是路旁洗車的人把我扶起來,幫我把鞋找到,褲子整個被劃破了,我坐在那里,他問我你能動嗎?我說能動。那時候我還不敢去醫院,因為去醫院要花很多錢,就想自己出來打工還沒掙錢就花錢,所以我就忍著,別自己沒給家里改善,還給家里添麻煩。所以就回到宿舍了,然后也不敢告訴家里人,我記得當初給家里人打電話,打電話推了以后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