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撰文談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五病”: “多動癥”
病例: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jié),接著又搞“元培學院”
病因: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
病癥: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搞什么“戰(zhàn)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
病害:折騰效果值得懷疑
過去搞運動,反復(fù)折騰,是“多動”。現(xiàn)在也“多動”,是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搞什么“戰(zhàn)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意圖可能是好的,可是效果值得懷疑。
教育有滯后性,不能老是變動。有些試驗要跟蹤多年才能下結(jié)論。比如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jié),我稱之為“無疾而終”。接著又搞“元培學院”,也是著急出經(jīng)驗,弄到現(xiàn)在全國都在摹仿。北大本科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吧,為什么要大動干戈?即使試驗,也要有個過程,有跟蹤。我們都有點沉不住氣,老想改革,就是不愿意下功夫。比如我們大學教師到底在本科教育上面下了多少力氣,這才是大問題。
上級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所以“多動”。但學校應(yīng)當有自己主心骨,盡量抑制“多動”。我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9年,全國大學的中文系幾乎全都“升級”為學院了,我說不必去跟風,即使要變學院,那也等全國的中文系都“升級”完了我們再升格吧。現(xiàn)在全都“升級”了,這里還是巋然不動。我不當系主任了,以后北大中文系是否升級為文學院,也就不可逆料了。我們大可不必在“名堂”上下功夫。
針對“多動”,我們這些年提倡“守正創(chuàng)新”,在比較艱難的條件下,教學科研以及課程建設(shè)還是維持在較好的水平。這也得益于北大的寬容,校方?jīng)]有逼著我們“多動”。在許多情況下,改良比改革更切實。辦教育和辦工廠不一樣,教育需要積累,不宜變動太過頻繁。我們把“守正”放在“創(chuàng)新”前面,是想說明繼承優(yōu)良學術(shù)傳統(tǒng)的重要性,基礎(chǔ)性,不贊成浮躁的教育“大躍進”。我們能做的不過是要堅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并且將之付諸于積極的建設(shè)。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