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爆倉”淡季虧損 快遞業困局何解
春節假期“不停業”:堅持背后的無奈
春節假期間,快遞公司能否歇業,快遞員能否放假?在一些消費者看來,一旦春節快遞停業,無疑將帶來不少麻煩。
2011年底,中國快遞協會發布《春節法定假日期間快遞服務指導規范》,要求快遞業“歇人不歇業”,春節期間快遞網點收派件服務時間總體不低于6個小時。2011年12月21日,國家郵政局官方網站發布《加強旺季快遞服務督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快遞企業不得擅自停止經營。
申通、圓通等知名快遞企業均表示,“節假日期間也一如既往做好快遞服務”“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
困難何在?“春節假期里,企業將面臨不可避免的虧本!”上海多家知名快遞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介紹,春節假期期間,快遞公司的接單量約為平時的5%—10%,但一些公司超過50%的分揀與輸送設備、車輛、人力等都要留守上崗,員工工資要按規定達到平時的三倍。據估計,由于經營成本大幅提高,一些較大的快遞企業今年春節假期的虧損額可能高達數千萬元,一些較小的公司可能不得不耗損全年三四個月的利潤。
“快遞公司春節期間要維持繼續經營,就最好上調快遞費用,以保證利潤;但從消費者角度看,快遞費上漲又難以接受。所以,春節假期是個難關。”一些快遞企業負責人說。
“高成本、薄利潤”下快遞企業如何生存?
旺季不堪重負,淡季無奈虧損,快遞行業的贏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顯得十分脆弱。
記者采訪發現,與高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網站相比,承擔線下物流的快遞公司日子遠沒有那么“幸福”。一方面,成本不斷增加。除稅收成本外,這幾年的人力、燃油、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一年一個臺階”。另一方面,提價阻力重重,利潤被越攤越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快遞行業的利潤率最高可達30%以上;而至2011年,平均利潤率僅為5%到8%。
在“高成本、薄利潤”時代,快遞行業經營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中心副主任羅彪說:“快遞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保證配送范圍足夠廣。民營快遞企業融資能力有限,所以一般采用加盟制。但加盟制最大的問題是內部流程不易控制,加盟商很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放棄標準,為搶占市場而進行價格戰。”據了解,申通、圓通等國內快遞領軍企業正著手改革直營模式,更突出內涵式發展。
此外,快遞的配送網絡也亟待完善。專家指出,目前國內沒有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每家快遞公司都要建立自己的配送網絡,相互之間不能共享。重復建設不僅導致惡性競爭,也導致系統性成本難以降低。
《郵政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通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快遞與電子商務、制造業聯動發展”和“支持快遞企業‘走出去’”等舉措,以實現“加快產業培育,做大快遞企業規模”。《郵政業標準化“十二五”發展規劃》也提出,2011-2015年會陸續出臺一系列行業標準。業內人士表示,相關政策需要細化并及時出臺、落到實處。“希望消費者能多多理解快遞企業,我們就很滿足了。”陳向陽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