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送禮情重?利重? 禮品回收折射出什么?
禮品小史
上世紀
50年代“溫飽型”:
一筐饅頭回娘家
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過年送禮仍舊以食物為主。年逾八旬的王女士說:“那個時候,一到過年,女人們回娘家,挎一籃饅頭就去了。送別的東西,一來沒有,二來也不實用?!?/p>
60年代“精神型”:
紅寶書走遍天下
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鍋飯時代,食物不再時髦,政治因素成為送禮的主要選擇。一本《毛澤東選集》就是最珍貴的禮物。此外,《毛主席語錄》等都是送人的好東西。這些書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實用型”:
三件寶物才算鐵
少了春聯鞭炮,少了年貨糕點,甚至連假期都取消了。最常見的禮品是毛巾、瓷茶缸,這些東西上都印著紅星,還有“抓革命、促生產”等字樣。
80年代“健康型”:
拎包點心走親戚
改革開放以后,過年的傳統重新恢復,不過物資仍舊匱乏,人們遵循著以前的規則,以需要為主。流行送點心,用麻紙一包,上面再加一張油面兒的紅紙,印著福字,再用紙繩子捆起來。此外,一斤白糖、一包茶葉也都是很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