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受訪者認為很多年輕人被金錢扭曲了親情觀
親情也被金錢左右根源是社會上物質主義已非常嚴重
是什么導致部分年輕人親情觀被金錢扭曲?調查顯示,81.7%的人認為是“社會過于崇尚物質財富”,80.8%的人表示是“社會功利風氣盛行”,72.5%的人認為是“成功標準單一化,造成青年強烈的挫敗感”。
61.7%的人表示,社會競爭激烈,造成青年的價值觀扭曲,53.0%的人提出是學校、家庭教育出了問題,47.5%的人表示是由于“青年愛面子愛攀比的心理”。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任寶菊副教授表示,現在社會評價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經常用金錢作為標準,大家都被裹挾著。很多青年失去了方向,沒了信仰和信念,很容易被外界的東西侵蝕。
上海市民王旭東說,做這個問卷自己也覺得很矛盾。“一方面,我認為金錢不能綁架親情、愛情;另一方面,金錢在社會上的作用很重要。沒錢,辦事真的很難。”他認為,人們應反思自己到底追求什么。
陳倉說,現在的物質條件與30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但人情稀薄、感情冷漠、貪得無厭、互相抱怨等負面情緒像瘟疫一樣污染人心。不擇手段地謀私成為當代人最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趙士林說,人際關系、父子親情等被金錢左右,究其根源,是社會上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已非常嚴重。
具體原因包括:第一,經濟繁榮背景下,社會風氣浮躁虛榮,物欲橫流,消費主義至上。比如,“情人節”成了“燒錢節”,現在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是有錢人終成眷屬。第二,市場經濟大潮中,金錢取向愈演愈烈,價值觀發生嚴重扭曲。比如,一些機制鼓勵商人惟利是圖,而不是倡導企業家境界。第三,最嚴重的是貪腐橫行,官員惡劣的示范效應,上好之,下必甚之。第四,教育的問題,現在的教育在內容選取上存在很大問題,培養出的都是工具性、單向度的人,對價值取向的培養越來越淡化。另外,如今電視媒體、手機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很多媒體在制造浮華景象,內容越來越空洞、惡俗,造成整個文化氛圍低俗。第五,80后、90后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的特殊境遇導致他們養尊處優、敏感孤傲,在物質消費領域容易互相追逐、攀比。
成功的標準究竟應該是什么?“和睦的家庭”成為首選
趙士林建議,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法律、道德、教育三管齊下:要用法治精神制造人的平等社會,嚴懲經濟犯罪,不要讓一些人有特權,敗壞社會風氣;中小學道德教育不能政治化,可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古人對義利關系的闡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教育方面,還要從兒童時代就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人格優秀的人樹立為楷模,從而影響青年。
調查顯示,62.4%的人認為金錢不應該是青年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標,僅12.7%的人表示“應該”。
成功的標準究竟應該是什么?調查中,“和睦的家庭”成為首選,70.9%的人選擇此項。其次是“實現自己的理想”(69.2%)。第三是“對社會的貢獻”(58.5%)。57.2%的人認為是“成為有修養有道德的人”。47.0%的人選擇了“社會地位”。接下來才是“金錢”(36.6%)和“權力”(27.2%)。
受訪者對于家庭和情感的重視超過對于名利的追求。陳倉認為,這說明許多青年人開始反思和成長。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價值多元與共識破裂的時期,回歸優秀傳統,再造文明理念只是個時間問題。
什么是成功的標準?陳倉認為,答案在美國文學家愛默生的隨筆里,關鍵詞是:自立、自強、成長、成熟,這是青年人永恒的奮斗目標。愛默生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成功就是經常開心的笑;成功就是得到智者的尊敬和孩子們的愛戴;贏得真誠批評家的欣賞和能夠忍受虛偽朋友的背叛;能夠欣賞美,欣賞其他人的長處;成功就是通過留下一個健康的孩子,或者留下一個修整的花園或者留下更好一點的社會環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成功就是知道至少有一個生命因為您而生活得更輕松——這就是成功的意義。”
在江西某高校工作人員韋瑋看來,親情被金錢扭曲的情況在生活中當然有,但絕大多數青年并不是這樣。很多人正逐漸擺正金錢的位置:錢雖然很重要,但沒有其實也無所謂。
陳明說,年輕人要好好考慮一下,賺錢是為了什么。很多人總說賺到錢才能回報父母,那種不叫回報,其實是虛榮心和扭曲的價值觀在作祟。
任寶菊說,現在有些青年好像把孝順等同于給父母買東西。事實上,父母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見到你。只要心里裝著父母,有時間就去陪父母,這就是最大的孝心。
哪些領域最不應該被金錢扭曲?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親情”(90.6%)、“愛情”(84.7%)、“友情”(75.7%)。接下來依次是社會公德(72.8%)、公益(56.6%)、師生情(51.5%)、同事之間(37.2%)。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